靖难攻略 第669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喝彩声、欢呼声络绎不绝,年轻人对他们宣扬国威的做法赞不绝口,女子虽然害羞,却也目不转睛的盯着他们。

      从洪武到如今,不过十一年时间,军人地位却从以前的泥腿子变成了如今的军士。

      一个“士”字,足以说明他们的地位,毕竟经过多年扫盲,明军整体的文盲率已经从永乐元年的97%,下降到了如今的72%,并且每年都在以3%的速度持续下降。

      之所以如此,主要得益于现在募兵的政策。

      当下的六军都督府募兵都有标准,身高不得低于五尺二(166cm),学历必须小学毕业,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体能标准。

      当然,部分军队的标准会根据所需要的兵种而降低,例如乌斯藏都司及朵甘都司,以及云南都司、旧港都司、交趾都司等地兵卒都可以酌情降低标准。

      这些地方的兵源质量不用多说,只有他们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因此文化、身高之类的标准可以降低。

      不过一时的降低不代表一直可以降低,毕竟大明已经迁徙大量西番百姓进入内地,除此之外还在昌都、德格、西宁一带开设小学,教导当地西番百姓读书识字。

      西番的百姓,通常都会把孩子送到这三个地方,因为送孩子到小学读书,可以减免一年的马赋。

      虽然这样的政策,会导致许多番民常年生孩子来免除交税,但这样反而带给他们的压力更大,最后为了活命,只能听从朝廷的指令,迁徙进入四川、陇西定居。

      这些各类标准,注定了在大明当兵吃饷是十分困难的,一样职业有了稀缺性,那就很容易被人吹捧。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泥腿子才成为了军士。

      “哔哔——”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哨声响起,行军有序的东征将士开始唱起了《从军歌》,歌声盖过了四周的欢呼声,将士们也兴高采烈的步行前往了长安门广场。

      “真汉子!”

      江淮没有忘记过是谁把自家一家从农奴解放成百姓的,瞧着东征将士的模样,他也忍不住的喝彩起来。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队伍走远,百姓们也自发离去,留下的只有喧嚣过后的孤寂。

      江淮感觉一阵失落,整理了一下心情后,便与同窗们走出外城,向学校踏上归程。

      很快,东征将士们来到了长安门广场上,而这里也被整理干净,搭起了许多遮阳的厚油纸伞。

      随着数千人入座,长安门楼内的朱高煦等人也纷纷入座。

      文臣居左,武官居右,人数二百余人,楼内摆桌数十。

      长安城头两侧,上千人的宫廷乐队已经准备好了,待朱高煦开口上膳,上千传菜太监便开始传菜。

      按酒四品(下酒菜)、燌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汤……等各类饭菜纷纷上桌。

      按照朱高煦在永乐三年制定的要求,设宴凯旋之师,每桌要用鹅一只,鸡两只、羊肉三斤、猪肉三斤、白粳米二斗、茶食九斤、香油饼九十片,各类水果十斤。

      此外,还有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等御酒五斤,不管品类,总之要上齐五斤。

      以一桌便是一个小旗十人来说,远征归来的将士腹中清汤寡水,正要多吃酒肉,才能宽慰他们远征寂寞苦寒之苦难。

      “这一场国宴,恐怕耗费不少万贯……”

      “小声些吧……”

      文臣们嘀嘀咕咕,朱高煦瞥见也懒得理他们。

      伴随着饭菜上桌,朱高煦这才开口道:“奏乐!”

      当他开口,殿内的亦失哈连忙让人去通传,不多时城墙上的宫廷乐师们便纷纷奏响跃起。

      凯旋之师,自然是要听诸如《象王行》、《得胜歌》等乐曲。

      千余人的乐团奏响国乐,立马就将现场的气氛给烘托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