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674节(2/3)
二三百里。”
“届时你想要前往南方看湛蓝的大海只需要二三十日,想去北边看茫茫大漠也只需要二三十日。”
“如果它还能走快些,那或许只需要半个月,甚至十天就能带你去到那些地方。”
朱高煦侃侃而谈,朱瞻壑也双眼放光:“我听教习说过蒸汽机,只是没想到它居然还能驱动车子,那它吃什么,喝什么?”
面对朱瞻壑的好奇,朱高煦也趁机为他解释了火车、蒸汽轮船、以及许许多多未来有可能实现,或者说在朱瞻壑时代能触及的科技。
渐渐地,朱瞻壑开始沉迷其中,朱高煦则是继续为他画着日后大明朝的科技大饼……
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
“呜呜呜——”阔别多月,伴随着号角声再度响起,它传出的地方,依旧是蔚蓝色的大海之上。
不同的是,这次的号角声得到了回应。
“呜呜呜——”
海岸线上,一处似乎兴建不久的海港城寨出现在了舰队的眼前。
它位于一个长蛇状岛屿的南端,临近一条河流的出海口,在岛屿北侧尽头,也有类似的地貌。
“国公、正使,这里就是我们的先遣队营寨,当地把这里叫做海门(卡门城),故此我等将这里称呼为海门城。”
甲板上,返回大明的先遣队百户官于逑向郑和等人解释,与此同时他们也用望远镜看到了海门城的情况。
说是城池,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水寨,十分简陋,只有十来个船舶位。
“能进宝船吗?”
杨展侧头询问于逑,于逑却摇头道:“只能进五千料的宝船,六千料的宝船无法容纳。”
得到回应,杨展当即下令舰队停泊海上,同时从各艘船只将生活类物资集中在三艘马船上,与郑和乘坐马船驶向海门城。
不多时,当他们出现在岸边时,这里已经站着上百名衣衫破败的明军将士。
兴许是东洲物资丰富,亦或者他们与东洲的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与贸易,总之他们并没有像昆仑角的将士们一样骨瘦如柴,每個人都红光满面。
如果不是他们的衣衫足够破败,杨展他们甚至以为这群人在这里过得不错。
他们用小渔船带路,为明军的三艘马船指引停泊位,随后在马船停靠时立马上岸,纷纷跪下作揖:
“大明万胜!万胜!”
一行人虽然衣衫褴褛,可目光却明亮的吓人,仿佛看到了希望般。
马船上数百名将士下船,将码头控制后,郑和与杨展才先后下船。
兵卒们举着遮阳伞,抬来了座椅板凳在码头上。
杨展与郑和坐下,郑和入座便询问道:“王任不在这里吗?”
“回正使,王千户带着大部分弟兄在西海岸筹建东洲宣慰使司的东洲城。”
留守百户官与郑和解释着,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激动。
“你知道东洲宣慰使司的情况吗?”
郑和特意询问,那百户官却摇头道:“末将尚未去过,过去三年时间里一直留守于此。”
“与三国关系如何,能否为我舰队提供补给。”
相较于郑和,杨展更在意补给的问题。
虽然说他们有了先遣队的提醒,在横渡南大西洋的过程中没有闹过缺水、缺蔬菜、食物的事情,但航行到此,他们的生活物资也所剩不多了。
“当下与羽家、玉家、殷家都建立了联系,同时也派驻了我们的人。”
“他们当地农业并不发达,连马车和马匹都没有,因此农业十分落后,也不懂得育肥土地的手段。”
“我们到来后,帮助他们修建水渠,带领他们迁都,梳理河道,这才让他们从旱情之中走出,同时还帮他们解决了一些内乱。”
百户官大略解释了他们过去三年所经历的一切,杨
“届时你想要前往南方看湛蓝的大海只需要二三十日,想去北边看茫茫大漠也只需要二三十日。”
“如果它还能走快些,那或许只需要半个月,甚至十天就能带你去到那些地方。”
朱高煦侃侃而谈,朱瞻壑也双眼放光:“我听教习说过蒸汽机,只是没想到它居然还能驱动车子,那它吃什么,喝什么?”
面对朱瞻壑的好奇,朱高煦也趁机为他解释了火车、蒸汽轮船、以及许许多多未来有可能实现,或者说在朱瞻壑时代能触及的科技。
渐渐地,朱瞻壑开始沉迷其中,朱高煦则是继续为他画着日后大明朝的科技大饼……
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
“呜呜呜——”阔别多月,伴随着号角声再度响起,它传出的地方,依旧是蔚蓝色的大海之上。
不同的是,这次的号角声得到了回应。
“呜呜呜——”
海岸线上,一处似乎兴建不久的海港城寨出现在了舰队的眼前。
它位于一个长蛇状岛屿的南端,临近一条河流的出海口,在岛屿北侧尽头,也有类似的地貌。
“国公、正使,这里就是我们的先遣队营寨,当地把这里叫做海门(卡门城),故此我等将这里称呼为海门城。”
甲板上,返回大明的先遣队百户官于逑向郑和等人解释,与此同时他们也用望远镜看到了海门城的情况。
说是城池,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水寨,十分简陋,只有十来个船舶位。
“能进宝船吗?”
杨展侧头询问于逑,于逑却摇头道:“只能进五千料的宝船,六千料的宝船无法容纳。”
得到回应,杨展当即下令舰队停泊海上,同时从各艘船只将生活类物资集中在三艘马船上,与郑和乘坐马船驶向海门城。
不多时,当他们出现在岸边时,这里已经站着上百名衣衫破败的明军将士。
兴许是东洲物资丰富,亦或者他们与东洲的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与贸易,总之他们并没有像昆仑角的将士们一样骨瘦如柴,每個人都红光满面。
如果不是他们的衣衫足够破败,杨展他们甚至以为这群人在这里过得不错。
他们用小渔船带路,为明军的三艘马船指引停泊位,随后在马船停靠时立马上岸,纷纷跪下作揖:
“大明万胜!万胜!”
一行人虽然衣衫褴褛,可目光却明亮的吓人,仿佛看到了希望般。
马船上数百名将士下船,将码头控制后,郑和与杨展才先后下船。
兵卒们举着遮阳伞,抬来了座椅板凳在码头上。
杨展与郑和坐下,郑和入座便询问道:“王任不在这里吗?”
“回正使,王千户带着大部分弟兄在西海岸筹建东洲宣慰使司的东洲城。”
留守百户官与郑和解释着,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激动。
“你知道东洲宣慰使司的情况吗?”
郑和特意询问,那百户官却摇头道:“末将尚未去过,过去三年时间里一直留守于此。”
“与三国关系如何,能否为我舰队提供补给。”
相较于郑和,杨展更在意补给的问题。
虽然说他们有了先遣队的提醒,在横渡南大西洋的过程中没有闹过缺水、缺蔬菜、食物的事情,但航行到此,他们的生活物资也所剩不多了。
“当下与羽家、玉家、殷家都建立了联系,同时也派驻了我们的人。”
“他们当地农业并不发达,连马车和马匹都没有,因此农业十分落后,也不懂得育肥土地的手段。”
“我们到来后,帮助他们修建水渠,带领他们迁都,梳理河道,这才让他们从旱情之中走出,同时还帮他们解决了一些内乱。”
百户官大略解释了他们过去三年所经历的一切,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