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678节(3/3)
和把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询问出来,而王任不假思索的点头:
“肯定有,他们那里黄金饰品很多,淘金手段粗糙,如果没有大量黄金,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黄金饰品。”
“另外,我按照殿下给的矿图寻找了白银矿,发现南国境内确实有白银矿,而且很容易开采。”
“只可惜隔着大明洋,无法带足够多的人前来当地开采,加上不能和南国发生冲突,因此只能依靠南国的力量来开采银矿。”
由于南国武力孱弱,王任满脑子都是入侵南国的想法,但郑和却知道这很困难。
“最好不要!”郑和交代道:“当下朝廷的重心在西南和南洋,无法分心东洲。”
“况且东洲距离朝廷太远,难以控制,即便培养势力也极易割据。”
“还是按照殿下所说的,利用三国力量,在三国疆域内开采金银铜矿,解决国内钱荒问题。”
“南国手段粗糙不要紧,他们数百万人,而且对我们的商品都感兴趣,这就足够了。”
在郑和看来,大明距离东洲和北洲着实太远,而且这些地方不像南洋从两宋开始就有汉人南下。
大明在南洋起码有十几万汉人作为基本盘,但在东洲却什么都没有。
南洋对大明来说近在咫尺,可过去七八年时间里,大明才在原本十几万汉人的基础上,提升到了不足五十万汉人数量,更别提距离是南洋数倍的东洲和北洲了。
况且,随着新政推行,国内经济逐渐稳定,就连南洋、交趾的人口迁徙都开始困难起来,每年正常迁徙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只能依靠推行新政,迁徙犯事富户来巩固海外土地。
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在东洲和北洲站稳脚跟实在是太难了。
如此想着,郑和揉了揉眉心:“好了,接下来几天我们先和东国的各个城邦进行贸易,结束后再前往北国,然后南下前往南国。”
“对了越国公……”郑和看向杨展,表情带着歉意:
“前往南国由我和王任就足够,东洲城需要你驻扎来接应下东洋舰队。”
“交给我。”杨展话不多的点头应下,曾经那个叽叽喳喳的大教场少年郎,早就“死”在了靖难之前。
瞧着他应下,郑和也渐渐放心下来。
不多时,众人散去,翌日清晨开始组织起来贸易,在东国国都外搭建了一个贸易市场。
由于航行距离太远,红糖等不易保存的商品早就被郑和贩卖了,能运送到东洲的,主要就是瓷器和成衣。
对于东洲三国,朱高煦给出的比较明确,为了让当地人接受大明文化,因此对他们是不出售布匹,而是只出售大明的华贵成衣。
当地比较热,那就出售清凉的衣物,总之要让他们穿上汉人的衣服,用上汉人的商品,潜移默化的文化改变对方。
不得不说,瓷器和成衣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毕竟历史上欧洲人凭着自己穿过的粗布麻衣都能和当地城邦部落交换商品,没理由更漂亮、更舒服的大明成衣不行。
除了瓷器和成衣,一些铁制品的农具、兵器也受到了欢迎。
对于贸易,郑和只收取黄金白银,以及大明所需的作物种子,还有橡胶、金鸡纳树皮等货品。
时间一点点过去,半个月时间里,东国的许多黄金与白银都被郑和赚走,但郑和也用橡胶和金鸡纳树皮贸易还回去一些。
这样来来往往,最后东国人认为郑和他们蠢笨,一些树皮都能换取美丽得体的衣服,郑和则是假装没有赚钱。
当然,贵族们也不是傻子,自家肉眼可见减少的黄金掩饰不了,但郑和说他没赚,众人也不能干嘛,毕竟他身后还站着五千名甲胄鲜明的军士。
见识过了王任等数百人的勇猛后,阿荼他们清楚知道这五千人代表什么,那是能摧毁东国的力量。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享受商品,抱怨黄金逝去。
“肯定有,他们那里黄金饰品很多,淘金手段粗糙,如果没有大量黄金,不可能生产出那么多黄金饰品。”
“另外,我按照殿下给的矿图寻找了白银矿,发现南国境内确实有白银矿,而且很容易开采。”
“只可惜隔着大明洋,无法带足够多的人前来当地开采,加上不能和南国发生冲突,因此只能依靠南国的力量来开采银矿。”
由于南国武力孱弱,王任满脑子都是入侵南国的想法,但郑和却知道这很困难。
“最好不要!”郑和交代道:“当下朝廷的重心在西南和南洋,无法分心东洲。”
“况且东洲距离朝廷太远,难以控制,即便培养势力也极易割据。”
“还是按照殿下所说的,利用三国力量,在三国疆域内开采金银铜矿,解决国内钱荒问题。”
“南国手段粗糙不要紧,他们数百万人,而且对我们的商品都感兴趣,这就足够了。”
在郑和看来,大明距离东洲和北洲着实太远,而且这些地方不像南洋从两宋开始就有汉人南下。
大明在南洋起码有十几万汉人作为基本盘,但在东洲却什么都没有。
南洋对大明来说近在咫尺,可过去七八年时间里,大明才在原本十几万汉人的基础上,提升到了不足五十万汉人数量,更别提距离是南洋数倍的东洲和北洲了。
况且,随着新政推行,国内经济逐渐稳定,就连南洋、交趾的人口迁徙都开始困难起来,每年正常迁徙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只能依靠推行新政,迁徙犯事富户来巩固海外土地。
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在东洲和北洲站稳脚跟实在是太难了。
如此想着,郑和揉了揉眉心:“好了,接下来几天我们先和东国的各个城邦进行贸易,结束后再前往北国,然后南下前往南国。”
“对了越国公……”郑和看向杨展,表情带着歉意:
“前往南国由我和王任就足够,东洲城需要你驻扎来接应下东洋舰队。”
“交给我。”杨展话不多的点头应下,曾经那个叽叽喳喳的大教场少年郎,早就“死”在了靖难之前。
瞧着他应下,郑和也渐渐放心下来。
不多时,众人散去,翌日清晨开始组织起来贸易,在东国国都外搭建了一个贸易市场。
由于航行距离太远,红糖等不易保存的商品早就被郑和贩卖了,能运送到东洲的,主要就是瓷器和成衣。
对于东洲三国,朱高煦给出的比较明确,为了让当地人接受大明文化,因此对他们是不出售布匹,而是只出售大明的华贵成衣。
当地比较热,那就出售清凉的衣物,总之要让他们穿上汉人的衣服,用上汉人的商品,潜移默化的文化改变对方。
不得不说,瓷器和成衣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毕竟历史上欧洲人凭着自己穿过的粗布麻衣都能和当地城邦部落交换商品,没理由更漂亮、更舒服的大明成衣不行。
除了瓷器和成衣,一些铁制品的农具、兵器也受到了欢迎。
对于贸易,郑和只收取黄金白银,以及大明所需的作物种子,还有橡胶、金鸡纳树皮等货品。
时间一点点过去,半个月时间里,东国的许多黄金与白银都被郑和赚走,但郑和也用橡胶和金鸡纳树皮贸易还回去一些。
这样来来往往,最后东国人认为郑和他们蠢笨,一些树皮都能换取美丽得体的衣服,郑和则是假装没有赚钱。
当然,贵族们也不是傻子,自家肉眼可见减少的黄金掩饰不了,但郑和说他没赚,众人也不能干嘛,毕竟他身后还站着五千名甲胄鲜明的军士。
见识过了王任等数百人的勇猛后,阿荼他们清楚知道这五千人代表什么,那是能摧毁东国的力量。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享受商品,抱怨黄金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