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691节(1/3)
只要郑和那边事情弄好了,大明也就不存在缺钱这一说。
当然,如果遇到好大喜功的皇帝,那就另当别说了。
这般想着,朱高煦打开了一本奏疏,而奏疏的内容让朱高煦露出笑容。
这是王瑄写来的奏疏,内容是西江镇到蛮莫驿道竣工的事情。
这条路的竣工,代表着日后明军可以依托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控制缅甸平原地区,价值不言而喻。
“传教令,都督佥事王瑄,累功拔擢左都督,授陇川伯!”
“是!”听到王瑄终于得到了伯爵的封赏,不止是朱高煦高兴,就连一旁的亦失哈也十分高兴。
王瑄在靖难的作用无法公布出来,但他对于整个靖难过程十分重要,如果没有他们父子三人和傅忠他们牵制沐春,那西南兵团绝对会提前出现在靖难战场上,很有可能会在淮河阻击渤海军。
历经十三年,朱高煦总算有了给王瑄封爵的机会,而伯爵只是他对这个好兄弟封赏的开始……
第450章 浙江新政
“户主赵迁,户口七人,原有田十二亩,现在均田二十八亩,粮二十八石……”“户主王牧,户口二人,原有田二亩,现在均八亩,粮八石……”
“户主吴会,户口一人,原无田,现在均田四亩,粮四石……”
九月中旬,江西吉安府永宁县济安镇内,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着一场浩浩荡荡的均田运动。
江西吉安府,作为江西官员的集中地,这里毫无疑问是被流配官员最多,被缴获田亩最多的地方。
伴随着新政官吏抵达,由朝廷下放的流官、吏员开始接手吉安府事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均田政策。
伴随着秋收结束,那些曾经的佃户被齐民编户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耕地。
他们收割的粮食,大部分上缴给了朝廷,朝廷则是发给他们未来一年的口粮。
对于这样的政策,没有人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都沉浸在了自己突然得到均田的喜悦中。
“王举人的田,现在是我的了!”
作为镇里著名的单身汉,三十二岁的吴会咧着嘴大笑,尽管穿着粗布麻衣,整个人蓬头垢面,可现在的他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
虽然是单身汉,可他并不懒惰,只是因为家中贫穷才单身到了现在。
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他都作为镇上王举人的佃户生活着,每年经他料理的田地都能亩产二石半以上,可属于他的粮食却只有一石二斗。
二十年过去,他多年攒下的钱不过五贯,原本想着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然而随着朝廷的均田运动开启,他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而且还是水田。
四亩水田,以他的能力,每年可以稳定产出十石以上。
即便按照以前每年要交三成左右的田赋、苛捐杂税,他也能留下九石粮食,更别提如今只收税一成了。
好好经营的情况下,他每年最少能收获九石,除去自己的口粮,起码还能存下六石,贩卖后二贯余钱,几乎等于他过去近十年的效率。
这样的改变,如何让他这样的佃户不高兴,不喜悦?
“我的田啊!!”
田埂上,济安镇上千名百姓激动的扑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上,从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是佃户,而是田主。
苦难的日子终究过去了,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朝廷的新政。
只是转瞬间,这群当初被怂恿抵制新政的农民,现在成为了新政最坚定的拥护者。
现在最恐惧那群被流配之人的不是朝廷,而是他们这群均了田地的农民……
“一千二百五十七万六千余名百姓,耕地四千二百一十三万三千余亩,其中水田三千四百二十七万六千亩,水浇地二十九万七千余亩,旱地七百五十四万亩。”
“朝廷查抄所获的一千六百余万亩,已经通过口数均分给了八百余万百姓,全江西六成以上百姓都得到了惠利
当然,如果遇到好大喜功的皇帝,那就另当别说了。
这般想着,朱高煦打开了一本奏疏,而奏疏的内容让朱高煦露出笑容。
这是王瑄写来的奏疏,内容是西江镇到蛮莫驿道竣工的事情。
这条路的竣工,代表着日后明军可以依托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控制缅甸平原地区,价值不言而喻。
“传教令,都督佥事王瑄,累功拔擢左都督,授陇川伯!”
“是!”听到王瑄终于得到了伯爵的封赏,不止是朱高煦高兴,就连一旁的亦失哈也十分高兴。
王瑄在靖难的作用无法公布出来,但他对于整个靖难过程十分重要,如果没有他们父子三人和傅忠他们牵制沐春,那西南兵团绝对会提前出现在靖难战场上,很有可能会在淮河阻击渤海军。
历经十三年,朱高煦总算有了给王瑄封爵的机会,而伯爵只是他对这个好兄弟封赏的开始……
第450章 浙江新政
“户主赵迁,户口七人,原有田十二亩,现在均田二十八亩,粮二十八石……”“户主王牧,户口二人,原有田二亩,现在均八亩,粮八石……”
“户主吴会,户口一人,原无田,现在均田四亩,粮四石……”
九月中旬,江西吉安府永宁县济安镇内,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着一场浩浩荡荡的均田运动。
江西吉安府,作为江西官员的集中地,这里毫无疑问是被流配官员最多,被缴获田亩最多的地方。
伴随着新政官吏抵达,由朝廷下放的流官、吏员开始接手吉安府事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均田政策。
伴随着秋收结束,那些曾经的佃户被齐民编户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耕地。
他们收割的粮食,大部分上缴给了朝廷,朝廷则是发给他们未来一年的口粮。
对于这样的政策,没有人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都沉浸在了自己突然得到均田的喜悦中。
“王举人的田,现在是我的了!”
作为镇里著名的单身汉,三十二岁的吴会咧着嘴大笑,尽管穿着粗布麻衣,整个人蓬头垢面,可现在的他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
虽然是单身汉,可他并不懒惰,只是因为家中贫穷才单身到了现在。
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他都作为镇上王举人的佃户生活着,每年经他料理的田地都能亩产二石半以上,可属于他的粮食却只有一石二斗。
二十年过去,他多年攒下的钱不过五贯,原本想着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然而随着朝廷的均田运动开启,他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而且还是水田。
四亩水田,以他的能力,每年可以稳定产出十石以上。
即便按照以前每年要交三成左右的田赋、苛捐杂税,他也能留下九石粮食,更别提如今只收税一成了。
好好经营的情况下,他每年最少能收获九石,除去自己的口粮,起码还能存下六石,贩卖后二贯余钱,几乎等于他过去近十年的效率。
这样的改变,如何让他这样的佃户不高兴,不喜悦?
“我的田啊!!”
田埂上,济安镇上千名百姓激动的扑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上,从此之后他们再也不是佃户,而是田主。
苦难的日子终究过去了,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朝廷的新政。
只是转瞬间,这群当初被怂恿抵制新政的农民,现在成为了新政最坚定的拥护者。
现在最恐惧那群被流配之人的不是朝廷,而是他们这群均了田地的农民……
“一千二百五十七万六千余名百姓,耕地四千二百一十三万三千余亩,其中水田三千四百二十七万六千亩,水浇地二十九万七千余亩,旱地七百五十四万亩。”
“朝廷查抄所获的一千六百余万亩,已经通过口数均分给了八百余万百姓,全江西六成以上百姓都得到了惠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