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710节(1/3)
“两京铁路已经由铁道兵马司接管,沿边有二百五十二个仓库,已经储备四尺五寸标准的铁轨一万六千吨,枕木七百二十吨。”
“按照估计,每里铺设铁轨约九十吨,当下可以铺设一百七十八里。”
“鉴于许多地方运送铁料困难,臣想询问是否可以与工部协调,对部分地区率先动工,先保证铁轨能运输到部分地区仓库,降低路上运费。”
“如此的话,成本能降下半成左右。”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闻言合上文册:“如果确实对朝廷有益,那你便与黄福商量看看,总之工期不能耽误。”
“臣领命……”郭资作揖应下,同时双手呈出一份文册。
“这是工部递交户部的东北铁路文册,这本是从北京东至辽河西的第一段,臣经过检阅确认无误,请陛下阅览。”
“交给太子吧。”朱棣对查账不感兴趣,他喜欢赚钱和花钱,但不喜欢过程。
按照朱棣的吩咐,王彦将文册递给了朱高煦。
朱高煦翻阅过后皱了皱眉,这是东北铁路的第一段,全程八百八十里,造价三百二十六万贯。
“过去半年,矿工增加数量多少,产量提高多少?”
修建铁路的钱粮大明朝都有,唯一缺少的就是铁料。
朱高煦已经投入大价钱开始提升钢铁产量,现在过去七个多月,他很想知道情况如何。
“增加三万六千四百人,预估今年能提高一万二千吨。”
“此外,房山的工业区已经开始开始有机械进入,就是工人的工价是否太高了?”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却反问他:“中学毕业的工人可不好找,每个工人每年五十贯的工价算高吗?”
“不算……”郭资汗颜,年俸五十贯,这都快赶上从八品官员的俸禄了。
朱高煦给官营工人的工价很高,即便是矿工,也是不分地区,包吃包住的同时,每日工价五十文。
除此之外,若是不幸发生矿难,则是抚恤一百贯,待遇极佳,而且招募条件并不高,听话就行。
他这么做,就是要让民营矿场把待遇提高上来,他可不希望大明的工业起步建立在工人血泪上。
他要真这么做,正统年间的矿工起义,兴许就要提前几十年爆发了。
“当下全国隶属官营的工匠有多少,户部这边有记录吗?”
“有!”见朱高煦询问,郭资不假思索道:“茶矿纺织及瓷器、军械等各种工场,分别有七十四万四千余人。”
洪武年间有匠户二十五万,而今翻了三倍还多,但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一个是拼命向外逃,一个是拼命往里挤,才几十年光景,工人反而成为香饽饽了。
“六十五万四千余人都是男丁?”
朱高煦询问,郭资却摇摇头:“也有六万多负责纺织的女工,主要是纺织鸳鸯战袄,串联甲片的工作。”
“新作物推行如何?”朱高煦把目光放到了红薯玉米的推广上,郭资闻言也毕恭毕敬说道:
“按照吩咐,已经对西南及东北等地区推广了红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
“不过在江南之地,百姓对这些作物不太感兴趣,只是对新作物中的许多蔬菜种子兴趣较高。”
“倒是在西南山区及东北地区,这些作物推广速度较快。”
郭资解释完,朱高煦也颔首解释道:
“不奇怪,江南与湖广不缺主粮,自然不会在意能不能吃饱。”
“倒是西南山地多,东北空地多,对于这些作物反而容易接受。”
整个明代,全国范围内米价都十分均衡,但人相食的记录却很多,这并不是明代贫穷,而是因为气候原因,明代的农业经济十分脆弱。
明代的灾害爆发次数很高,因此许多农民去年还在大鱼大肉,下一年便有可能因为一场灾
“按照估计,每里铺设铁轨约九十吨,当下可以铺设一百七十八里。”
“鉴于许多地方运送铁料困难,臣想询问是否可以与工部协调,对部分地区率先动工,先保证铁轨能运输到部分地区仓库,降低路上运费。”
“如此的话,成本能降下半成左右。”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闻言合上文册:“如果确实对朝廷有益,那你便与黄福商量看看,总之工期不能耽误。”
“臣领命……”郭资作揖应下,同时双手呈出一份文册。
“这是工部递交户部的东北铁路文册,这本是从北京东至辽河西的第一段,臣经过检阅确认无误,请陛下阅览。”
“交给太子吧。”朱棣对查账不感兴趣,他喜欢赚钱和花钱,但不喜欢过程。
按照朱棣的吩咐,王彦将文册递给了朱高煦。
朱高煦翻阅过后皱了皱眉,这是东北铁路的第一段,全程八百八十里,造价三百二十六万贯。
“过去半年,矿工增加数量多少,产量提高多少?”
修建铁路的钱粮大明朝都有,唯一缺少的就是铁料。
朱高煦已经投入大价钱开始提升钢铁产量,现在过去七个多月,他很想知道情况如何。
“增加三万六千四百人,预估今年能提高一万二千吨。”
“此外,房山的工业区已经开始开始有机械进入,就是工人的工价是否太高了?”
郭资询问朱高煦,朱高煦却反问他:“中学毕业的工人可不好找,每个工人每年五十贯的工价算高吗?”
“不算……”郭资汗颜,年俸五十贯,这都快赶上从八品官员的俸禄了。
朱高煦给官营工人的工价很高,即便是矿工,也是不分地区,包吃包住的同时,每日工价五十文。
除此之外,若是不幸发生矿难,则是抚恤一百贯,待遇极佳,而且招募条件并不高,听话就行。
他这么做,就是要让民营矿场把待遇提高上来,他可不希望大明的工业起步建立在工人血泪上。
他要真这么做,正统年间的矿工起义,兴许就要提前几十年爆发了。
“当下全国隶属官营的工匠有多少,户部这边有记录吗?”
“有!”见朱高煦询问,郭资不假思索道:“茶矿纺织及瓷器、军械等各种工场,分别有七十四万四千余人。”
洪武年间有匠户二十五万,而今翻了三倍还多,但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一个是拼命向外逃,一个是拼命往里挤,才几十年光景,工人反而成为香饽饽了。
“六十五万四千余人都是男丁?”
朱高煦询问,郭资却摇摇头:“也有六万多负责纺织的女工,主要是纺织鸳鸯战袄,串联甲片的工作。”
“新作物推行如何?”朱高煦把目光放到了红薯玉米的推广上,郭资闻言也毕恭毕敬说道:
“按照吩咐,已经对西南及东北等地区推广了红薯、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
“不过在江南之地,百姓对这些作物不太感兴趣,只是对新作物中的许多蔬菜种子兴趣较高。”
“倒是在西南山区及东北地区,这些作物推广速度较快。”
郭资解释完,朱高煦也颔首解释道:
“不奇怪,江南与湖广不缺主粮,自然不会在意能不能吃饱。”
“倒是西南山地多,东北空地多,对于这些作物反而容易接受。”
整个明代,全国范围内米价都十分均衡,但人相食的记录却很多,这并不是明代贫穷,而是因为气候原因,明代的农业经济十分脆弱。
明代的灾害爆发次数很高,因此许多农民去年还在大鱼大肉,下一年便有可能因为一场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