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839节(2/3)
军队不至于断了粮草。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辅兵的问题,而这也是朱高煦还不准备对亦力把里动手的理由。
即便大明的铁路修抵吐鲁番境内,可从吐鲁番前往亦力把里足有一千五百余里,前往喀什更是距离两千余里,北边的也速里(阿勒泰)就更不用多说。
这些距离,可都是需要大批挽马队和辅兵运输才能逾越的距离。
即便每名辅兵配备一辆挽马车,最少也需要三十万辅兵才能保障三万骑兵在整个西域作战。
这路途和作战的消耗,对于大明朝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尽管国库中还有四千余万的钱粮没有使用,但有钱也不能随便用,所以朱高煦需要等待一个可以边打边修建铁路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亦力把里歪思汗身死的机会。
“西域之事,礼部好好斡旋,莫要让亦力把里以为我天朝势大欺人。”
朱高煦吩咐过后便站了起身,朝着偏殿内走去,群臣纷纷作揖躬身,为他让开一条道路。
瞧着他走入偏殿,群臣面面相觑,朱瞻壑跟随前往偏殿,但在经过江淮、陆愈身旁时还是停顿片刻开口道:“今日是你们二人班值吗?”
“回殿下,是臣二人班值。”
陆愈作揖行礼,朱瞻壑颔首没有多说,显然他稍许有事情与陆愈、江淮交代。
众人将这画面看在眼里,心里并不觉得奇怪,只是在朱瞻壑也走入偏殿后纷纷离去。
末了,武英殿内只剩下了陈昶、杨荣、杨溥、薛瑄、陆愈、江淮、王骥等七名阁臣。
七人心照不宣的坐下理政,虽然只是七个人,却分别代表了如今庙堂上的四股势力……
第533章 数据治国
“恭送陛下……”黄昏,随着唱礼声响起,朱高煦在殿阁群臣及朱瞻壑的目光下乘坐步舆往乾清宫而去。
“殿下,臣等告退……”
杨荣、杨溥、薛瑄、陈昶四人对朱瞻壑作揖,而留下来的则是王骥、江淮、陆愈三人。
“散班之后回家多多休息。”
朱瞻壑安慰几声,便让四人离去了。
在四人走后,他这才走回了武英殿,而武英殿正厅的长桌上则是摆放着数百本待处理的奏疏。
洪武年间,每日有奏疏二三百本实属正常,四百余本便已经是国事繁重了。
到了永乐年间,奏疏数量随着疆域开拓并实控而骤增,三百余本属于正常,偶尔能突破到五百本。
时至洪熙十二年,每天六百余本奏疏都算是正常,而近几日奏疏甚至达到了七百余本。
就这还是朱高煦放权给了六部的结果,如果不放权的话,每日奏疏突破千本都实属常态。
正因如此,他才不得不增加殿阁数量来帮自己处理奏疏。
“东洲、南洲、印度厮当、北洲、昆仑洲的事情都了解了吧?”
随着朱瞻壑坐下,他并不回避王骥便询问起了江淮与陆愈,因为他已经通过江淮与王骥的关系拉拢了王骥。
在自己的太子之位不管怎么看都十分稳固的情况下,对于王骥会投靠自己,朱瞻壑并不感到奇怪。
有了王骥加入,他们日后在文官所掌握的兵部中会更有权力,毕竟王骥一旦退出内阁,那便是要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了。
朱瞻壑坐下,王骥等人自然没有轻易坐下,只是站在左侧一排,先后以王骥、江淮、陆愈排列。
面对询问,王骥先行作揖道:“五个地方,朝廷分别驻扎有十三城六卫七所,拥兵四万余六百人。”
“当下,北洲的孟懋站在我们这边,印度厮当下面锡兰卫的刘永诚也同样,波斯卫的陈友也靠拢我们。”
“东洲的杨朔不偏不倚,南洲的宣慰使蒋贵也是同样,昆仑洲的新任宣慰使曹义还未赴任,可以拉拢。”
“海外六个宣慰使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辅兵的问题,而这也是朱高煦还不准备对亦力把里动手的理由。
即便大明的铁路修抵吐鲁番境内,可从吐鲁番前往亦力把里足有一千五百余里,前往喀什更是距离两千余里,北边的也速里(阿勒泰)就更不用多说。
这些距离,可都是需要大批挽马队和辅兵运输才能逾越的距离。
即便每名辅兵配备一辆挽马车,最少也需要三十万辅兵才能保障三万骑兵在整个西域作战。
这路途和作战的消耗,对于大明朝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尽管国库中还有四千余万的钱粮没有使用,但有钱也不能随便用,所以朱高煦需要等待一个可以边打边修建铁路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亦力把里歪思汗身死的机会。
“西域之事,礼部好好斡旋,莫要让亦力把里以为我天朝势大欺人。”
朱高煦吩咐过后便站了起身,朝着偏殿内走去,群臣纷纷作揖躬身,为他让开一条道路。
瞧着他走入偏殿,群臣面面相觑,朱瞻壑跟随前往偏殿,但在经过江淮、陆愈身旁时还是停顿片刻开口道:“今日是你们二人班值吗?”
“回殿下,是臣二人班值。”
陆愈作揖行礼,朱瞻壑颔首没有多说,显然他稍许有事情与陆愈、江淮交代。
众人将这画面看在眼里,心里并不觉得奇怪,只是在朱瞻壑也走入偏殿后纷纷离去。
末了,武英殿内只剩下了陈昶、杨荣、杨溥、薛瑄、陆愈、江淮、王骥等七名阁臣。
七人心照不宣的坐下理政,虽然只是七个人,却分别代表了如今庙堂上的四股势力……
第533章 数据治国
“恭送陛下……”黄昏,随着唱礼声响起,朱高煦在殿阁群臣及朱瞻壑的目光下乘坐步舆往乾清宫而去。
“殿下,臣等告退……”
杨荣、杨溥、薛瑄、陈昶四人对朱瞻壑作揖,而留下来的则是王骥、江淮、陆愈三人。
“散班之后回家多多休息。”
朱瞻壑安慰几声,便让四人离去了。
在四人走后,他这才走回了武英殿,而武英殿正厅的长桌上则是摆放着数百本待处理的奏疏。
洪武年间,每日有奏疏二三百本实属正常,四百余本便已经是国事繁重了。
到了永乐年间,奏疏数量随着疆域开拓并实控而骤增,三百余本属于正常,偶尔能突破到五百本。
时至洪熙十二年,每天六百余本奏疏都算是正常,而近几日奏疏甚至达到了七百余本。
就这还是朱高煦放权给了六部的结果,如果不放权的话,每日奏疏突破千本都实属常态。
正因如此,他才不得不增加殿阁数量来帮自己处理奏疏。
“东洲、南洲、印度厮当、北洲、昆仑洲的事情都了解了吧?”
随着朱瞻壑坐下,他并不回避王骥便询问起了江淮与陆愈,因为他已经通过江淮与王骥的关系拉拢了王骥。
在自己的太子之位不管怎么看都十分稳固的情况下,对于王骥会投靠自己,朱瞻壑并不感到奇怪。
有了王骥加入,他们日后在文官所掌握的兵部中会更有权力,毕竟王骥一旦退出内阁,那便是要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了。
朱瞻壑坐下,王骥等人自然没有轻易坐下,只是站在左侧一排,先后以王骥、江淮、陆愈排列。
面对询问,王骥先行作揖道:“五个地方,朝廷分别驻扎有十三城六卫七所,拥兵四万余六百人。”
“当下,北洲的孟懋站在我们这边,印度厮当下面锡兰卫的刘永诚也同样,波斯卫的陈友也靠拢我们。”
“东洲的杨朔不偏不倚,南洲的宣慰使蒋贵也是同样,昆仑洲的新任宣慰使曹义还未赴任,可以拉拢。”
“海外六个宣慰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