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842节(1/3)
只可惜宣慰司不在当地募兵,不然许多男人都会踊跃报名。
“这些土人,等他们都会说官话的时候,他们就是我大明的百姓了。”
马背上,杨朔瞥了田地之中的土人一眼,随口给出一句评价,不过也仅限一句评价。
他率领兵马返回了西丘城,然后派遣五十余名骑兵护送八千贯前往矿区,自己则是将东洲的一些事情写成奏疏,派人送往了西门港。
骑兵带着奏疏送往西门港,每日赶路二百里,也足足花费了三日才抵达了西门港。
相较于西丘城,兴建许久的西门港就显得繁华了许多。
三万汉人百姓与七万多归化人在西门港开辟了数十万亩耕地,勉强可以自给自足。
码头上船只进出港口十分频繁,基本都是粮船。
由于距离太远,这些粮船会在北国、东国换成其他粮食运往南边,运抵这里的时候,除了少量米麦,其余基本都是玉米和土豆、番薯了。
奏疏被大宝船的舰队带往了大明本土,飘扬过海一个月多月后抵达了檀香千户所(夏威夷)。
在这里经过短暂休整,他们继续向西南沿着岛链向西航行,如此一个月后便能抵达吕宋港。
至于前往北京,则还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正常一支舰队从东洲跨越大明洋返回北京,需要整整四个月的时间。
如果遭遇了暴风,甚至有可能需要五个月乃至六个月时间。
正因如此,每次大宝船舰队抵达天津港,无疑都能吸引到大明百姓的围观。
一些胆子大的少年人会询问兵卒们东洲的一切,而兵卒们因为返乡而高兴,所以会与少年人们聊着东洲和北洲的趣事。
在他们闲聊中,奏疏与一箱箱黄金、白银、铜锭被送上连接港口的轨道火车。
在“呜呜”的汽笛声中,它们被送往了北京东站,而一同被送去的还有杨朔的那本奏疏。
“今岁东洲的大宝船舰队送来黄金二十三万四千六百三十二两,白银五百五十九万二千四百两,铜锭六百六十五万四千余斤,黄金现已存入金库,而白银与铜锭可铸钱约八百万贯。”
“这账目,显然与此前几年核对不上……”
武英殿内,朱高煦坐在金台上闭目养神,身前站着朱瞻壑与亦失哈。
台下六部尚书与六军都督府、殿阁大学士、都察院等二十余位官员。
杨荣开口提及东洲的账目,而他想说的众人都清楚,无非就是金银铜矿输京数量一下子多了那么多,是不是代表此前的东洲宣慰司官员一直在贪墨。
“这份是东洲宣慰使杨朔的奏疏,杨朔提及了官吏贪墨矿工工钱,故此引发暴动的事情。”
“矿区的官吏,可都是吏部派遣过去的,而军吏管理矿区的时候,从未出现过问题,这是否说明东洲还是需要以军管为主?”
尽管不愿意入阁,但既然入了阁,就得干好该干的事情。
陈昶拿着杨朔的奏疏提及这次矿区暴动的事情,杨荣却灵活道:
“肇州侯的意思是,夏尚书有问题吗?”
杨荣在明知故问,杨朔的奏疏在视朝前众人都阅览过了,而奏疏中明确提及了那名矿区主事的名字。
矿坑只需要吏员,唯有管理矿区才需要官员,整个东洲宣慰司被派遣过去的官员也不过几十人,而这个主事是在当初颜李案过后被拔擢派遣的。
以他的籍贯和举荐他的人来看,可不正是江南的守旧派吗?
“我并未说与夏尚书有关,只是某些人举荐的人有问题罢了。”
陈昶隆声回应,不待杨荣答话,杨溥便开口道:
“举荐此人的官员确实有失察的罪责,不过这名主事在过去几年也确实勤勤恳恳,此事会不会有猫腻?”
“须知东洲宣慰司远离庙堂数万里,倘若将官员全部赶走,那便真成了都督府的一言堂了。”
&ems
“这些土人,等他们都会说官话的时候,他们就是我大明的百姓了。”
马背上,杨朔瞥了田地之中的土人一眼,随口给出一句评价,不过也仅限一句评价。
他率领兵马返回了西丘城,然后派遣五十余名骑兵护送八千贯前往矿区,自己则是将东洲的一些事情写成奏疏,派人送往了西门港。
骑兵带着奏疏送往西门港,每日赶路二百里,也足足花费了三日才抵达了西门港。
相较于西丘城,兴建许久的西门港就显得繁华了许多。
三万汉人百姓与七万多归化人在西门港开辟了数十万亩耕地,勉强可以自给自足。
码头上船只进出港口十分频繁,基本都是粮船。
由于距离太远,这些粮船会在北国、东国换成其他粮食运往南边,运抵这里的时候,除了少量米麦,其余基本都是玉米和土豆、番薯了。
奏疏被大宝船的舰队带往了大明本土,飘扬过海一个月多月后抵达了檀香千户所(夏威夷)。
在这里经过短暂休整,他们继续向西南沿着岛链向西航行,如此一个月后便能抵达吕宋港。
至于前往北京,则还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正常一支舰队从东洲跨越大明洋返回北京,需要整整四个月的时间。
如果遭遇了暴风,甚至有可能需要五个月乃至六个月时间。
正因如此,每次大宝船舰队抵达天津港,无疑都能吸引到大明百姓的围观。
一些胆子大的少年人会询问兵卒们东洲的一切,而兵卒们因为返乡而高兴,所以会与少年人们聊着东洲和北洲的趣事。
在他们闲聊中,奏疏与一箱箱黄金、白银、铜锭被送上连接港口的轨道火车。
在“呜呜”的汽笛声中,它们被送往了北京东站,而一同被送去的还有杨朔的那本奏疏。
“今岁东洲的大宝船舰队送来黄金二十三万四千六百三十二两,白银五百五十九万二千四百两,铜锭六百六十五万四千余斤,黄金现已存入金库,而白银与铜锭可铸钱约八百万贯。”
“这账目,显然与此前几年核对不上……”
武英殿内,朱高煦坐在金台上闭目养神,身前站着朱瞻壑与亦失哈。
台下六部尚书与六军都督府、殿阁大学士、都察院等二十余位官员。
杨荣开口提及东洲的账目,而他想说的众人都清楚,无非就是金银铜矿输京数量一下子多了那么多,是不是代表此前的东洲宣慰司官员一直在贪墨。
“这份是东洲宣慰使杨朔的奏疏,杨朔提及了官吏贪墨矿工工钱,故此引发暴动的事情。”
“矿区的官吏,可都是吏部派遣过去的,而军吏管理矿区的时候,从未出现过问题,这是否说明东洲还是需要以军管为主?”
尽管不愿意入阁,但既然入了阁,就得干好该干的事情。
陈昶拿着杨朔的奏疏提及这次矿区暴动的事情,杨荣却灵活道:
“肇州侯的意思是,夏尚书有问题吗?”
杨荣在明知故问,杨朔的奏疏在视朝前众人都阅览过了,而奏疏中明确提及了那名矿区主事的名字。
矿坑只需要吏员,唯有管理矿区才需要官员,整个东洲宣慰司被派遣过去的官员也不过几十人,而这个主事是在当初颜李案过后被拔擢派遣的。
以他的籍贯和举荐他的人来看,可不正是江南的守旧派吗?
“我并未说与夏尚书有关,只是某些人举荐的人有问题罢了。”
陈昶隆声回应,不待杨荣答话,杨溥便开口道:
“举荐此人的官员确实有失察的罪责,不过这名主事在过去几年也确实勤勤恳恳,此事会不会有猫腻?”
“须知东洲宣慰司远离庙堂数万里,倘若将官员全部赶走,那便真成了都督府的一言堂了。”
&em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