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945节(1/3)
宣德年间攻下的波斯、西海、山南等地并未能很好吃下,而今又增加碛北这块疆域和上面所生活数百万异族,这让大明朝不得不面对中央对地方统治力不足的问题。
尽管自永乐以来,大明一直在防备科技和教材外流,可这种事情却并不能完全防住。
时间进入景泰年间,诸如日本、朝鲜、暹罗等国已经明白了蒸汽机的原理,并开始尝试制造。
三国研制出蒸汽机和机车、轮船只是时间问题,而大明朝却因为疆域过于臃肿,虚胖而难以继续开拓疆土。
面对这种情况,朱见深在思虑过后,决定向大明治下属国放开火车、轮船等订单,同时对大明在海外的一些疆域进行经济、建设投入。
拉拢属国使臣及国主前往蹴鞠场看蹴鞠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是为了提升各国生产力和运输力。
面对朱见深的恩典,七十二属国纷纷拜服,同时采购了大量订单。
在这些订单中,日本、朝鲜、暹罗无疑是主力,毕竟他们在昆仑洲拥有大量土地,如果拥有一天横穿昆仑洲的铁路,那他们能更好的对付北昆仑的西洲殖民者。
在朱见深的部分科技开放政策下,许多国家不愿意再继续投入自主研发蒸汽机车、轮船、机器等科技的研究,而是改为从大明直接购买成品。
历史是一个圈,八十年前的大明使用丝绸、瓷器等难以复刻的商品收割全球,而今的大明依旧用各类工业商品收割全球。
在这样的放开下,大明通宝的纸币开始随着贸易而不断发行。
大明不承认其它国家的货币,所以要贸易就只能拿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来兑换大明通宝,然后再进行贸易。
大量的贸易订单背后代表的是一箱箱黄金白银,以及这些国家的廉价资源。
民营的商人并不是傻子,时间发展到成化年间,不管是北方的商人还是南方的商人。亦或者是官营的商人……他们都在为高工价生产出来的资源而买单。
大明的煤炭因为工人的工价问题,每吨价格为七百文,其中四百文就是工价成本,剩余三百文经过扣税、运输等层层成本,留给商人的只剩下一百文。
以往他们不敢埋怨,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这次属国的廉价资源涌入,许多商人都开始购买属国的廉价资源,而拒绝北方资源的高昂价格。
对于工人们来说,他们过的也并不舒服。
尽管每日工价上百文,可他们的工作寿命却并不长。
一个占据世界五成人口的工业国家,以当下的情况,不管怎么改革,都很难解决那日渐增长的就业问题。
尽管大明朝每年毕业三百多万中学学子,可他们毕业后的出路却只有两個。
一是前往西部和海外,经过申请而开荒成为农场主。
二是争抢城镇的就业机会,成为吏员、工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见深选择了两条办法来解决问题。
设置五年制的大学,以此让百姓将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减少就业压力。
但这个问题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代表学子身后的家庭又多了五年的“负担”。
正因如此,朱见深调拨七千万贯,对西部和海外展开基建,创造了大量的临时就业岗位,同时也开始大量鼓励毕业学子走出中原两京一十三布政司,向西南、东北、西部和海外走去。
在新政的各项政策推动下,大量失业人口向北洲、东洲、西部涌去……
“这块地以后就是我们了?”
“免税七年,但朝廷不会负责你们的口粮。”
南洲苍梧府的一处草原上,十余口人正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的广阔草原。
在他们身旁站着一名身穿曳撒,骑着马匹的府衙吏员,身后则是三辆由他们变卖中原家产南下的三辆挽马车。
挽马车上,有从苍梧府苍梧县(堪培拉)购买的各类家具,以及开荒用的各类农具和药材。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没有我
尽管自永乐以来,大明一直在防备科技和教材外流,可这种事情却并不能完全防住。
时间进入景泰年间,诸如日本、朝鲜、暹罗等国已经明白了蒸汽机的原理,并开始尝试制造。
三国研制出蒸汽机和机车、轮船只是时间问题,而大明朝却因为疆域过于臃肿,虚胖而难以继续开拓疆土。
面对这种情况,朱见深在思虑过后,决定向大明治下属国放开火车、轮船等订单,同时对大明在海外的一些疆域进行经济、建设投入。
拉拢属国使臣及国主前往蹴鞠场看蹴鞠只是一个幌子,实际上是为了提升各国生产力和运输力。
面对朱见深的恩典,七十二属国纷纷拜服,同时采购了大量订单。
在这些订单中,日本、朝鲜、暹罗无疑是主力,毕竟他们在昆仑洲拥有大量土地,如果拥有一天横穿昆仑洲的铁路,那他们能更好的对付北昆仑的西洲殖民者。
在朱见深的部分科技开放政策下,许多国家不愿意再继续投入自主研发蒸汽机车、轮船、机器等科技的研究,而是改为从大明直接购买成品。
历史是一个圈,八十年前的大明使用丝绸、瓷器等难以复刻的商品收割全球,而今的大明依旧用各类工业商品收割全球。
在这样的放开下,大明通宝的纸币开始随着贸易而不断发行。
大明不承认其它国家的货币,所以要贸易就只能拿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来兑换大明通宝,然后再进行贸易。
大量的贸易订单背后代表的是一箱箱黄金白银,以及这些国家的廉价资源。
民营的商人并不是傻子,时间发展到成化年间,不管是北方的商人还是南方的商人。亦或者是官营的商人……他们都在为高工价生产出来的资源而买单。
大明的煤炭因为工人的工价问题,每吨价格为七百文,其中四百文就是工价成本,剩余三百文经过扣税、运输等层层成本,留给商人的只剩下一百文。
以往他们不敢埋怨,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这次属国的廉价资源涌入,许多商人都开始购买属国的廉价资源,而拒绝北方资源的高昂价格。
对于工人们来说,他们过的也并不舒服。
尽管每日工价上百文,可他们的工作寿命却并不长。
一个占据世界五成人口的工业国家,以当下的情况,不管怎么改革,都很难解决那日渐增长的就业问题。
尽管大明朝每年毕业三百多万中学学子,可他们毕业后的出路却只有两個。
一是前往西部和海外,经过申请而开荒成为农场主。
二是争抢城镇的就业机会,成为吏员、工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见深选择了两条办法来解决问题。
设置五年制的大学,以此让百姓将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减少就业压力。
但这个问题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代表学子身后的家庭又多了五年的“负担”。
正因如此,朱见深调拨七千万贯,对西部和海外展开基建,创造了大量的临时就业岗位,同时也开始大量鼓励毕业学子走出中原两京一十三布政司,向西南、东北、西部和海外走去。
在新政的各项政策推动下,大量失业人口向北洲、东洲、西部涌去……
“这块地以后就是我们了?”
“免税七年,但朝廷不会负责你们的口粮。”
南洲苍梧府的一处草原上,十余口人正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的广阔草原。
在他们身旁站着一名身穿曳撒,骑着马匹的府衙吏员,身后则是三辆由他们变卖中原家产南下的三辆挽马车。
挽马车上,有从苍梧府苍梧县(堪培拉)购买的各类家具,以及开荒用的各类农具和药材。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没有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