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3节(2/3)
听了却说:“不及格当然不能录取,如果人数不够那也没有办法,总不能招上一帮庸才!”
辜鸿铭在这一点上还是很坚决的。
张百熙也同意他的观点:“没错,条件可以放宽,但是不可没有条件!”
丁韪良看他们这种态度,心中也就放心了,于是也问道:“官学大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尽快拟订考试题目?”
“没错。”张百熙安排道,“教育学及修身大义篇由吴汝纶教习拟题、中外史学由辜鸿铭教习拟题、算学及物理化学由丁韪良教习拟题、地理学及外文由严复总办拟题。各位有没有异议?”
众人均回答道:“没有异议。”
张百熙道:“很好,各位回去尽快拟订题目,三日后呈报于我,大学堂之招生考试将定于九月十三正式开始!”
日子既已敲定,各位教习立刻紧锣密鼓开始出题。
之所以三日后就要定好,也是管学大臣张百熙为了尽可能缩短出题时间,以防止泄题发生。
有这心思的人还是不少的,即便是新学堂新考试。
三日后几位教习呈上题目,张百熙阅览后立刻全部照准采用。
另一位管学大臣蒙古正黄旗人荣庆自然也看到了题目,不少人纷至沓来想要求取一二分消息。
他们知道张百熙油盐不进,只能试试从荣庆身上突破一下,却没想到荣庆这次也异常坚决,守口如瓶,甚至放出话来:一直到考试结束,谢绝待客!
多亏这次上下通力,才能让京师大学堂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招生在相对公正的环境下进行。
虽然考生学习条件参差不齐,但能把录取条件统一,已经是现在能做到的最好程度。
既是特殊照顾,丁韪良提前就为李谕办好了学籍,只需到时参加考试即可。
李谕则是一点都不担心,复习?那是不可能的!甚至这几天还为唐文治写好了科学篇的考察报告。
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十三,即公历1902年10月14日,考试如期在京师大学堂举行!
李谕一大早吃了根油条和两个鸡蛋,这是年少时的传统,寓意能考100分。然后拿着丁韪良给的学籍证明和考试报名单来到了大学堂。
验明正身后,李谕进到考场,按照考场人员的指示来到了自己的座位。
每个考场只有十四人,相隔较远,并有三名监考时刻巡视。
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高考”,感觉上似乎和上一次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他并不是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是科考,每一科就要在一间只有一平方米左右的小隔间里待上三天三夜。
李谕曾经到南京游玩时,去过江南贡院游览,也就是中国科举博物馆。还进去小隔间中感受了感受,那种逼仄的环境,反正让他在如此小的地方连续坐上三个日夜肯定办不到。
况且按照当时的传统,考生还不能随便出去大便,因为这被认为是非常晦气的……
想想就无法接受,那得什么毅力的人才能坚持下来。
第一天的头场考试是中外史学十二问。
监考官首先发下答题纸,纸张很大,因为基本上所有考生都是用毛笔书写。
唯独李谕是采用铅笔书写,感觉小半张纸对他都绰绰有余。
虽然是理工男,不过历史也是学过的嘛!而且他的历史水平再不济,也是远超100年前的学子吧?
学子吧?
吧?
?
当试卷发到手中时,李谕瞬间感觉脑瓜子嗡嗡的!
这!这这这!
多少分及格来着?
还是给大家看看当年考试的原题吧,能看到还是很不容易的。
问:泰西史家谓国之能造文明极轨者,必海线延长而江河灌输,其说于古则征之希腊、罗马,于近则验之英吉利。然
辜鸿铭在这一点上还是很坚决的。
张百熙也同意他的观点:“没错,条件可以放宽,但是不可没有条件!”
丁韪良看他们这种态度,心中也就放心了,于是也问道:“官学大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尽快拟订考试题目?”
“没错。”张百熙安排道,“教育学及修身大义篇由吴汝纶教习拟题、中外史学由辜鸿铭教习拟题、算学及物理化学由丁韪良教习拟题、地理学及外文由严复总办拟题。各位有没有异议?”
众人均回答道:“没有异议。”
张百熙道:“很好,各位回去尽快拟订题目,三日后呈报于我,大学堂之招生考试将定于九月十三正式开始!”
日子既已敲定,各位教习立刻紧锣密鼓开始出题。
之所以三日后就要定好,也是管学大臣张百熙为了尽可能缩短出题时间,以防止泄题发生。
有这心思的人还是不少的,即便是新学堂新考试。
三日后几位教习呈上题目,张百熙阅览后立刻全部照准采用。
另一位管学大臣蒙古正黄旗人荣庆自然也看到了题目,不少人纷至沓来想要求取一二分消息。
他们知道张百熙油盐不进,只能试试从荣庆身上突破一下,却没想到荣庆这次也异常坚决,守口如瓶,甚至放出话来:一直到考试结束,谢绝待客!
多亏这次上下通力,才能让京师大学堂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招生在相对公正的环境下进行。
虽然考生学习条件参差不齐,但能把录取条件统一,已经是现在能做到的最好程度。
既是特殊照顾,丁韪良提前就为李谕办好了学籍,只需到时参加考试即可。
李谕则是一点都不担心,复习?那是不可能的!甚至这几天还为唐文治写好了科学篇的考察报告。
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十三,即公历1902年10月14日,考试如期在京师大学堂举行!
李谕一大早吃了根油条和两个鸡蛋,这是年少时的传统,寓意能考100分。然后拿着丁韪良给的学籍证明和考试报名单来到了大学堂。
验明正身后,李谕进到考场,按照考场人员的指示来到了自己的座位。
每个考场只有十四人,相隔较远,并有三名监考时刻巡视。
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高考”,感觉上似乎和上一次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他并不是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是科考,每一科就要在一间只有一平方米左右的小隔间里待上三天三夜。
李谕曾经到南京游玩时,去过江南贡院游览,也就是中国科举博物馆。还进去小隔间中感受了感受,那种逼仄的环境,反正让他在如此小的地方连续坐上三个日夜肯定办不到。
况且按照当时的传统,考生还不能随便出去大便,因为这被认为是非常晦气的……
想想就无法接受,那得什么毅力的人才能坚持下来。
第一天的头场考试是中外史学十二问。
监考官首先发下答题纸,纸张很大,因为基本上所有考生都是用毛笔书写。
唯独李谕是采用铅笔书写,感觉小半张纸对他都绰绰有余。
虽然是理工男,不过历史也是学过的嘛!而且他的历史水平再不济,也是远超100年前的学子吧?
学子吧?
吧?
?
当试卷发到手中时,李谕瞬间感觉脑瓜子嗡嗡的!
这!这这这!
多少分及格来着?
还是给大家看看当年考试的原题吧,能看到还是很不容易的。
问:泰西史家谓国之能造文明极轨者,必海线延长而江河灌输,其说于古则征之希腊、罗马,于近则验之英吉利。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