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69节(2/3)
一家肯定有极大好处。
“咚咚咚!”
李谕的宅院敲门声响起,来得竟是丁韪良。
李谕惊道:“总教习,您怎么亲自来我这?”
丁韪良拿着手里的一份电报,“以后你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安置台电报机,给你发电报都到了我这里。”
“电报?哪里来的?”李谕问。
“你获奖了!”丁韪良高兴道,“就是上次我给你看的报上的数学悬赏,你真的得奖了,2500克朗!”
李谕倒是不太吃惊,但是丁韪良接下来的话确实让他惊住了:“电报是以瑞典挪威国王名义发来,而且隆重邀请你再次写一篇数学论文,专门讲解你之前的回答。”
丁韪良也不太懂三体问题,只是这么大体说了一下。
看来李谕之前抛下的引子真的起作用了。
丁韪良继续道:“国王还提到,如果你的论文能够通过专业评审,将会获得高达15万克朗的奖励。”
“啊?15……万克朗!”
李谕真心没想到瑞典国王出手这么阔绰,怎么有点战国时千金买马的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引子。
丁韪良拍了拍李谕的肩膀:“好样的!我坚信你肯定可以!”
李谕本来想的没多复杂,但是人家花这么多钱,肯定要更加好好重视一下。
后续这段时间要加快进度了,好在现在时间相对自由,趁着大学堂开学前最好能搞出来个大概。
此外,李谕也确实该考虑考虑电报机的问题,现在沟通确实太不方便。
第九十九章 分形与混沌
李谕这段时间就开始忙了,混沌理论之所以一直到20世纪中期才出现,其实也是因为早期计算能力太差,很难模拟计算各种复杂的系统。
好在李谕有个计算器,虽然按起来麻烦点,但也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洛伦兹(不是洛伦兹力的那个洛伦兹,是气象学家)用的好多了。
而且他也不需要引入过多计算,主要还是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要写出来。
李谕写数学论文虽然不是强项,不过混沌理论用到的数学并没有过于复杂,都是他能够掌握的。
就比如开篇提到了“分形”的概念。
分形早在十来年前,就有几位数学家摸到了门槛。
最出名的一个是瑞典数学家科赫,他提出的“科赫雪花”很出名。
就是以一个等边三角形每条边的中间三分之一部分为底边,向外再做等边三角形。
然后无限进行下去。可以理解为套娃,无限重复套娃。
如果原本的等边三角形周长是1,显然形成的科赫雪花的周长就是(4/3)的n次方,明显是个无限大的数。
但非常反直觉的是:它的周长无限长,面积却有限。
只需要画一个比之大一点点的圆,就可以把它罩住。
实际上它的面积确实是收敛的,可以求出来。
如此形成的科赫雪花一点都不“圆润”,处处扎手。用数学语言说:虽然它是连续的,但是处处不可微。
同样的理论还有湍流领域大佬理查森曾经提出的“海岸线悖论”。如果你用精度越高的尺子去测量比如英国的海岸线,测出来的周长就越长。
如果你用无限短的尺子去测量,英国海岸线的周长就会是无限长。
虽然反直觉,也有点反物理,但是在数学上,就是这样的。
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就是希尔伯特十年前提出的“希尔伯特曲线”:把一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小正方形,然后用一条曲线遍布每个小正方形。
如果小正方继续细分为四个,无限循环下去,曲线就会充斥整个正方形。
如此一来,本来只是条一维的曲线就有了面积。
也挺反直
“咚咚咚!”
李谕的宅院敲门声响起,来得竟是丁韪良。
李谕惊道:“总教习,您怎么亲自来我这?”
丁韪良拿着手里的一份电报,“以后你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安置台电报机,给你发电报都到了我这里。”
“电报?哪里来的?”李谕问。
“你获奖了!”丁韪良高兴道,“就是上次我给你看的报上的数学悬赏,你真的得奖了,2500克朗!”
李谕倒是不太吃惊,但是丁韪良接下来的话确实让他惊住了:“电报是以瑞典挪威国王名义发来,而且隆重邀请你再次写一篇数学论文,专门讲解你之前的回答。”
丁韪良也不太懂三体问题,只是这么大体说了一下。
看来李谕之前抛下的引子真的起作用了。
丁韪良继续道:“国王还提到,如果你的论文能够通过专业评审,将会获得高达15万克朗的奖励。”
“啊?15……万克朗!”
李谕真心没想到瑞典国王出手这么阔绰,怎么有点战国时千金买马的感觉,自己好像也成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引子。
丁韪良拍了拍李谕的肩膀:“好样的!我坚信你肯定可以!”
李谕本来想的没多复杂,但是人家花这么多钱,肯定要更加好好重视一下。
后续这段时间要加快进度了,好在现在时间相对自由,趁着大学堂开学前最好能搞出来个大概。
此外,李谕也确实该考虑考虑电报机的问题,现在沟通确实太不方便。
第九十九章 分形与混沌
李谕这段时间就开始忙了,混沌理论之所以一直到20世纪中期才出现,其实也是因为早期计算能力太差,很难模拟计算各种复杂的系统。
好在李谕有个计算器,虽然按起来麻烦点,但也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洛伦兹(不是洛伦兹力的那个洛伦兹,是气象学家)用的好多了。
而且他也不需要引入过多计算,主要还是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要写出来。
李谕写数学论文虽然不是强项,不过混沌理论用到的数学并没有过于复杂,都是他能够掌握的。
就比如开篇提到了“分形”的概念。
分形早在十来年前,就有几位数学家摸到了门槛。
最出名的一个是瑞典数学家科赫,他提出的“科赫雪花”很出名。
就是以一个等边三角形每条边的中间三分之一部分为底边,向外再做等边三角形。
然后无限进行下去。可以理解为套娃,无限重复套娃。
如果原本的等边三角形周长是1,显然形成的科赫雪花的周长就是(4/3)的n次方,明显是个无限大的数。
但非常反直觉的是:它的周长无限长,面积却有限。
只需要画一个比之大一点点的圆,就可以把它罩住。
实际上它的面积确实是收敛的,可以求出来。
如此形成的科赫雪花一点都不“圆润”,处处扎手。用数学语言说:虽然它是连续的,但是处处不可微。
同样的理论还有湍流领域大佬理查森曾经提出的“海岸线悖论”。如果你用精度越高的尺子去测量比如英国的海岸线,测出来的周长就越长。
如果你用无限短的尺子去测量,英国海岸线的周长就会是无限长。
虽然反直觉,也有点反物理,但是在数学上,就是这样的。
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就是希尔伯特十年前提出的“希尔伯特曲线”:把一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小正方形,然后用一条曲线遍布每个小正方形。
如果小正方继续细分为四个,无限循环下去,曲线就会充斥整个正方形。
如此一来,本来只是条一维的曲线就有了面积。
也挺反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