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112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出不穷,大家也无需担心学不好西学,并没有什么难的!只是咱们的起点确实晚,也低了,不过这同样没什么,咱们以前曾领先过,所以只要我们勤奋治学,总归能再次领先回去。”

      ……

      李谕讲了十几分钟后就打住了,然后说:“只是我讲没意思,大家还是多问问,咱们沟通一下更好。”

      鲁迅旁边的一位年轻留学生举手道:“本人钱均夫,曾经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我们对李谕先生均甚感尊敬,按照先生所说,您认为我们同西洋的差距有多大?”

      好家伙,李谕差点忘了他。

      钱均夫名气虽然不大,但是钱家实在是响当当的大世家。

      钱均夫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钱家此后出名的还有诸如核物理领域功勋钱三强、大作家钱钟书、国学大师钱穆、钱玄同等等。

      当然钱家和徐志摩、金庸、蒋百里等等都有亲戚关系。

      钱均夫和鲁迅是铁杆,再加上厉绥之,三人是一起来的日本,一起进入弘文学院,并且同班同寝,关系好得不得了。

      如果是在后世,那就是大学舍友,睡在下铺的兄弟,绝对的死党级别。

      钱均夫所上的杭州求是书院也不得了,因为以后它的名字会变成:浙江大学!

      李谕说:“差距当然很大,而且非常大。欧洲早在一两百年前就开始了工业革命,而我们目前甚至还把科学当做奇淫技巧,连个像样的中小学校都没有,要追赶的话,路途就像西天取经,长达十万八千里,而且还有不止九九八十一难。”

      钱均夫心中有点泄气:“原来差距真的这么大。”

      “先生就说吧,有没有可能追上?”说话的是胡汉民。

      人家以后是国党大佬,所以问问题比较喜欢先有个结果。

      毕竟是玩政治的,都喜欢有个既定方向,然后再进行推进。

      李谕想了想说:“可以追上,只不过时间会很长。”

      胡汉民问:“有多长?一代人,两代人?牺牲点时间算不得什么!”

      李谕沉声道:“恐怕需要上百年,七八代人都不止。”

      一旁的杨度愕然:“竟然这么久?我们等得起吗?”

      李谕道:“当然!毕竟现在的西方科学是在井喷发展,而我们却还在蒙昧的起步阶段,短时间看,即便我们开始追赶,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杨度讶道:“差距越来越大?那怎么追赶?虽然我并不懂多少科学,但我也知道它有多重要,难道这不是学学就可以?”

      李谕说:“自然不是这样,所以我刚才说政法与科学是咱们最欠缺的,甚至科学需要的时间更久。各位能出国留学,都是国中翘楚,但如果我现在有块黑板,在黑板上仅仅列出几道西洋中小学的数学或者物理题目,就能难倒全场。所以各位可以想象差距何其大!而人才对于科学的土壤又是最为敏感,培养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也是最难的。”

      李谕话都说到心坎上了,这种困难是后来人们更能体会的:即便千辛万苦能够培育出优秀的科学家,能不能留住又是另一码事。

      不过目前的人们还意识到不到那种程度,因为相对初级的科学知识已经是不得了的门槛。

      鲁迅以后虽然不是搞革命的,也不是搞政治的,但他的思想锐利程度绝对是一等一级,他握了握拳头:“管它的,学就是了!”

      李谕笑道:“没错,我的想法也是这样!我们现在落后得太多,所以能够一点点弥补差距就非常有现实意义。大家都是国学方面的名士,肯定知道晋朝时期的空谈之风,误国误民。所以我并不想喊口号,但我想只要脚踏实地,以中国人的智慧,绝对会重新昂首站起来。哪怕会花一百年又怎样?放眼世界,延续下来的文明有一个如我们一般悠久吗,三四千年都过来了,再多区区一百年又能怎样?咱们耗得起!”

      鲁迅带头开始鼓掌:“先生说得太好了!”

      鲁迅侧头对旁边的厉绥之说:“绥之,别犹豫了,以后也和我一样,咱们学医吧!医国先医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