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134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再过几年,这块地即便名义上不属于,但基本就会成租界实质上的一部分。

      在这种地方建学校,由于不是完全属于租界,还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算是一种“灰色”地带。

      但很快洋人也会跑到这片地,毕竟便宜啊,又不是所有洋人都是有钱人。

      即便几十年后日寇发起淞沪会战,日本人前几年也不敢明目张胆动租界。

      了解四行仓库的肯定知道。

      但战争中其实也是有一些炮弹落到了租界。

      而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与美国彻底撕破脸皮,才公然占领了租界。

      这中间起码有不少缓冲时间,可以进行转移。

      当然,除了这块地,也有紧挨租界,价格又更便宜的地方,就比如上海公共租界东区的边上。

      公共租界东区也就是今天沿着上海平凉路一直到最东边,与黄浦江一起包住的这一片。

      在这条路的北边,就是紧邻租界的地区,尤其是最东北方向,一亩地只有一二百两。

      不过距离目前的上海中心实在太远。

      ——当然喽,那地方到了100多年后,就不得了了。

      但李谕可等不了那么久,他还是要考虑最急迫的眼前问题。

      现在看,李谕选的地方已经是最优解,距离当下的上海中心非常近,各方面也算比较便利,而且未来用不了几年,周边地段就会发展起来。

      哈同猛吸了一口雪茄:“这个数字你确定?”

      李谕说:“我确定。”

      哈同又沉思了一会儿,那块地对于他来说完全就是空手套白狼的一桩买卖,确实还不属于租界,以后出了问题风险也是李谕担着,自己没什么风险。

      现在租界的领导机构叫做工部局,相当于租界政府。

      工部局又由董事会领导,董事会一般有九名董事,可以理解为租界最有权力的九个人。

      哈同正是其中之一。

      以后工部局董事会其中还会有华人当董事,也就是所谓的华董。

      比较著名的一个华董就是上海滩杜月笙。

      哈同是地产商出身,对房地产相关的事情最熟。

      他明白,卖那块地需要走的手续并不多,反正不是租界的,省了好多麻烦。否则这么大宗的买卖,工部局董事会光审议就要好久。

      最关键的是,可以用来再试探一下清廷的态度。

      想通这些,哈同心中的思路就清晰了:“你要的数额不小,虽然可以给你把价格适当压低,但考虑到管理成本,我最低只能给你按460两,而且这只是地价,另外还有土地税、契税、所得税,今后定期还会有印花税、增值税、营业税等。”

      毕竟是租界,在税制这方面其实已经和后世没有太大区别。

      如果算吧算吧,完整的税要占到百分之四五十,这是初期的,以后那些定期的税还不少。

      而且再往后,租界的各种税多了去,什么附加税、教育税、地方教员税、董事会经费、自治费、中用费……

      反正租界工部局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单单一项最大头的增值税放在那,就不怕以后地价如何上涨了,涨价的部分最低也可以再收20%的增值税,不过这个税种在清末民初是十年收一次。

      所以20亩也几乎是李谕的上限了。

      李谕知道不能和他太讨价还价,于是说:“我接受这个价格。”

      李谕当然肯定知道这块地以后用不了多久就会大幅上涨,而且哈同嘴上说460两,至于他如何与工部局的董事分就是他自己的事情,多少也该给他留点操作空间。

      哈同却没想到李谕这么痛快,毕竟买那块地本身就是个风险投资,李谕又不想投资,鬼知道建学校能挣什么钱?

      但哈同作为一个犹太人,客户想做什么不是他该考虑的问题,赚到钱才是第一位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