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176节(2/3)
边有水,自己舀着喝吧。”
然后给李谕端上了一盘:“客官你慢用。”
李谕尝了尝,味道还不错。
店老板说:“这世道,像您这样的好人真是不多见。”
李谕苦笑道:“帮得了一时,明天还不知道会怎样。”
如今的流浪儿太多,海河对岸更多,每天都有冒死要游过来的。
店老板说:“听您的谈吐,是留学归来吧?”
李谕点点头:“没错。敢问阁下也姓高吗?”
店老板说:“是的,本人高金铭。”
原来是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的儿子,确切说是养子,以前是店里的伙计。
“在租界里开店,生意蛮好吧?”李谕闲来无事,随口问道。
高金铭说:“确实还可以,没想到洋人也爱吃这个。一开始我们在法租界里的生意只能说凑合,今年搬到英租界后,简直好得不得了。”
李谕笑道:“这感情好。”
高金铭说:“真是奇了怪,你说这些洋人这么有钱,为啥还爱吃咱们的包子?”
李谕说:“如果你吃几次英国菜,或许就明白了,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做菜。”
高金铭可不知道英国的饮食文化,只觉得洋人这么厉害,吃的肯定也更好。
其实如今在外国,他们也超级爱中国的灌汤包。
李谕这边包子吃得挺香,起士林餐厅里就不一样了。
徐润和唐绍仪他们本就在天津,早就提前到了。
就算是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布列登没有同来,保安也不敢拦堂堂天津海关道长官。
说白了还是看人下菜碟。
徐润有心巴结唐绍仪,客气道:“唐道台,今天您能来,真是令小的不胜荣幸。”
唐绍仪标志性地抽着雪茄,说道:“也是为了教育事业。”
徐润立刻夸道:“唐道台高义!”
唐绍仪问道:“你的生意最近好像很有起色?”
徐润堆着笑说:“做点小买卖,和唐道台您没法相提并论。”
唐绍仪吐了口烟卷:“你那要是也叫小买卖,就没有大买卖了。”
徐润当年在上海就是个超级地产商,应该说是上海第一代大地产商,比哈同还要早。
徐润是晚清四大买办之一,开始是做的茶叶生意,并且做得很大,人称“上海茶王”。
后来上海开埠,徐润眼光非常毒辣,早早看出未来上海房地产的火爆,于是倾尽财产于扬子江路一带购买地产,到了“尔尽可有一文置一文”的地步。
一百多年来,炒房地产的模式一直就是那样,徐润的模式说出来大家可能感觉很熟悉:
徐润通过自己经营茶叶赚的钱,购置地皮房产;然后再将房产抵押,从钱庄或者银行贷到钱,继续购置房产……如此循环往复。
关键这人看得很准,他洞悉上海租界的拓展趋势,然后在交通要道以低价买进土地,待经营至半开发状态便以高价售出,然后再从其他地方购置更多土地。
到了中法战争前夕,他名下已经拥有了3000多亩土地。其中有300亩已经建好房屋,共有房间2000多间。每年徐润光是收取房屋租金就达到12万两银子。
因此徐润又被誉为“上海房产大王”。
只不过中法战争后,上海房价跌到谷底,他损失极为惨重,大批资产迫不得已低价卖给了哈同。
可以说是“徐润倒,哈同饱”。
同一年,另一名安徽商人胡雪岩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在一场“生丝大战”中一败涂地,巨亏1000万两银子,从此一蹶不振。
不过徐润并没有气馁,转而又看中了天津房地产,低价购进近2000亩土地。
19
然后给李谕端上了一盘:“客官你慢用。”
李谕尝了尝,味道还不错。
店老板说:“这世道,像您这样的好人真是不多见。”
李谕苦笑道:“帮得了一时,明天还不知道会怎样。”
如今的流浪儿太多,海河对岸更多,每天都有冒死要游过来的。
店老板说:“听您的谈吐,是留学归来吧?”
李谕点点头:“没错。敢问阁下也姓高吗?”
店老板说:“是的,本人高金铭。”
原来是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的儿子,确切说是养子,以前是店里的伙计。
“在租界里开店,生意蛮好吧?”李谕闲来无事,随口问道。
高金铭说:“确实还可以,没想到洋人也爱吃这个。一开始我们在法租界里的生意只能说凑合,今年搬到英租界后,简直好得不得了。”
李谕笑道:“这感情好。”
高金铭说:“真是奇了怪,你说这些洋人这么有钱,为啥还爱吃咱们的包子?”
李谕说:“如果你吃几次英国菜,或许就明白了,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做菜。”
高金铭可不知道英国的饮食文化,只觉得洋人这么厉害,吃的肯定也更好。
其实如今在外国,他们也超级爱中国的灌汤包。
李谕这边包子吃得挺香,起士林餐厅里就不一样了。
徐润和唐绍仪他们本就在天津,早就提前到了。
就算是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布列登没有同来,保安也不敢拦堂堂天津海关道长官。
说白了还是看人下菜碟。
徐润有心巴结唐绍仪,客气道:“唐道台,今天您能来,真是令小的不胜荣幸。”
唐绍仪标志性地抽着雪茄,说道:“也是为了教育事业。”
徐润立刻夸道:“唐道台高义!”
唐绍仪问道:“你的生意最近好像很有起色?”
徐润堆着笑说:“做点小买卖,和唐道台您没法相提并论。”
唐绍仪吐了口烟卷:“你那要是也叫小买卖,就没有大买卖了。”
徐润当年在上海就是个超级地产商,应该说是上海第一代大地产商,比哈同还要早。
徐润是晚清四大买办之一,开始是做的茶叶生意,并且做得很大,人称“上海茶王”。
后来上海开埠,徐润眼光非常毒辣,早早看出未来上海房地产的火爆,于是倾尽财产于扬子江路一带购买地产,到了“尔尽可有一文置一文”的地步。
一百多年来,炒房地产的模式一直就是那样,徐润的模式说出来大家可能感觉很熟悉:
徐润通过自己经营茶叶赚的钱,购置地皮房产;然后再将房产抵押,从钱庄或者银行贷到钱,继续购置房产……如此循环往复。
关键这人看得很准,他洞悉上海租界的拓展趋势,然后在交通要道以低价买进土地,待经营至半开发状态便以高价售出,然后再从其他地方购置更多土地。
到了中法战争前夕,他名下已经拥有了3000多亩土地。其中有300亩已经建好房屋,共有房间2000多间。每年徐润光是收取房屋租金就达到12万两银子。
因此徐润又被誉为“上海房产大王”。
只不过中法战争后,上海房价跌到谷底,他损失极为惨重,大批资产迫不得已低价卖给了哈同。
可以说是“徐润倒,哈同饱”。
同一年,另一名安徽商人胡雪岩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在一场“生丝大战”中一败涂地,巨亏1000万两银子,从此一蹶不振。
不过徐润并没有气馁,转而又看中了天津房地产,低价购进近2000亩土地。
19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