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411节(2/3)
,校长马相伯、总教习严复,以及教务长李灯辉(其实是“登”字,不过正好和后来宝岛那位重名了)一同来迎接。
严复作为新学代表,真的挺忙,到处跑。李谕是新兴科学巨子,以后免不了也是这种情况。
复旦公学开始的时候不是很缺钱,毕竟马相伯自己就很有钱,两江总督也捐了两万两银子,还出借吴淞提督衙门作为复旦的临时校舍,就是离着上海市中心有点远。而且办大学如果纯粹自己出钱,没有持续的资助,真的难以支撑。
复旦公学是目前少有的开设除了英文之外其他外语课程的学校之一,还教法文、德文、日文等。
其中教德文与法文的就是这位登辉。此登辉在复旦系统里工作了四十年之久,校长就当了20多年。
严复说:“大老远把疏才兄弟叫来,属实过意不去,但这块校舍毕竟是短暂使用,我们一直在筹措资金购置地皮校舍。还望疏才兄弟慷慨解囊。”
李谕不用猜就知道严复的想法,笑道:“这是应该的,谁叫复旦刚开学时,马校长就把我找了过来,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马相伯感激道:“帝师真乃最明鉴通达之人,拥有如此学识又有从洋人处赚钱的本领。”
李谕心想,自己都穿越过来了,不从洋人那扣点钱,自己就真“过意不去”了,于是说:“校长过誉,教育是兴国之本,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投资就是投资人才,投资未来。”
登辉说:“我在新加坡时,就听闻过李谕先生盛名,今日得见,不愧一表人才。”
李谕客气回道:“先生才是人伦师表。”
登辉培养的学生很多,其中当校长就有接近30个,对中国近代教育史以及复旦的发展都意义非凡,因此被誉为“人伦师表”。
李谕与他们又好好聊了聊关于学生培养的问题,比如多重视一下工科、商科等等,不要把所有的学生放在政法专业上。
马相伯有感道:“疏才所言极是,即便我们的学生研究精通了西方政法,可如今的朝廷迟迟不立宪,根本无法有所作为。而且朝中官员、权力又多集于满人之手,回来后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被他们接纳。”
于右任突然说:“好说,推翻了满清不就是!中山先生已经在日本办了《民报》,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思想听起来就更好。”
马相伯说:“这是扭转乾坤的大事,我们做不得主。”
于右任毕竟年轻,按捺不住躁动的心:“等我再赴日考察时,一定要见见他。”
第四百一十七章 natural
李谕最后给复旦公学捐了5000两,不过还算小钱,因为马上就有一笔更大的支出。
陆家实在是无法继续承担皕宋楼的负担,准备出让这十万卷古书,价格按之前谈好的25万银圆。
再不出手,日本的文物猎手岛田翰说不定会做什么小动作,未免夜长梦多,还是赶紧买下来为好。
当时约定李谕与张元济以及李叔同共同拿这笔钱,但他们两个没有这么多现钱,于是李谕拿了大头,出了20万银圆,张元济出3万,李叔同2万。
正好李谕当时买下了豫园,就让杨斯盛专门修一个藏书楼。这批书运抵上海需要半年以后,那时候楼也能修好。
李谕没有继续待在上海,转而回了京城。
到达塘沽港时,李谕实在有点受不了这种缓慢的交通方式,于是找到了唐绍仪。他刚刚当了新任的铁路大臣,是民国初年权力巨大的交通系的开始。
李谕把想法一说,唐绍仪就同意了,因为上海太重要,根本不需要多说,大家都知道津浦线的重要性。
唐绍仪说:“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去年刚刚开始筹办京张铁路,此时资金恐怕难以筹措。”
李谕给他出主意:“只要洋人不要路权,完全可以找洋人的银行借款。”
唐绍仪思忖道:“洋人对路权极为看重,只借钱就怕他们不同意。”
李谕说:“那就找两个不同国家的银行借钱,或者干脆找美国银行借款,他们现在不是天天嚷着门户开放嘛,
严复作为新学代表,真的挺忙,到处跑。李谕是新兴科学巨子,以后免不了也是这种情况。
复旦公学开始的时候不是很缺钱,毕竟马相伯自己就很有钱,两江总督也捐了两万两银子,还出借吴淞提督衙门作为复旦的临时校舍,就是离着上海市中心有点远。而且办大学如果纯粹自己出钱,没有持续的资助,真的难以支撑。
复旦公学是目前少有的开设除了英文之外其他外语课程的学校之一,还教法文、德文、日文等。
其中教德文与法文的就是这位登辉。此登辉在复旦系统里工作了四十年之久,校长就当了20多年。
严复说:“大老远把疏才兄弟叫来,属实过意不去,但这块校舍毕竟是短暂使用,我们一直在筹措资金购置地皮校舍。还望疏才兄弟慷慨解囊。”
李谕不用猜就知道严复的想法,笑道:“这是应该的,谁叫复旦刚开学时,马校长就把我找了过来,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马相伯感激道:“帝师真乃最明鉴通达之人,拥有如此学识又有从洋人处赚钱的本领。”
李谕心想,自己都穿越过来了,不从洋人那扣点钱,自己就真“过意不去”了,于是说:“校长过誉,教育是兴国之本,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投资就是投资人才,投资未来。”
登辉说:“我在新加坡时,就听闻过李谕先生盛名,今日得见,不愧一表人才。”
李谕客气回道:“先生才是人伦师表。”
登辉培养的学生很多,其中当校长就有接近30个,对中国近代教育史以及复旦的发展都意义非凡,因此被誉为“人伦师表”。
李谕与他们又好好聊了聊关于学生培养的问题,比如多重视一下工科、商科等等,不要把所有的学生放在政法专业上。
马相伯有感道:“疏才所言极是,即便我们的学生研究精通了西方政法,可如今的朝廷迟迟不立宪,根本无法有所作为。而且朝中官员、权力又多集于满人之手,回来后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被他们接纳。”
于右任突然说:“好说,推翻了满清不就是!中山先生已经在日本办了《民报》,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思想听起来就更好。”
马相伯说:“这是扭转乾坤的大事,我们做不得主。”
于右任毕竟年轻,按捺不住躁动的心:“等我再赴日考察时,一定要见见他。”
第四百一十七章 natural
李谕最后给复旦公学捐了5000两,不过还算小钱,因为马上就有一笔更大的支出。
陆家实在是无法继续承担皕宋楼的负担,准备出让这十万卷古书,价格按之前谈好的25万银圆。
再不出手,日本的文物猎手岛田翰说不定会做什么小动作,未免夜长梦多,还是赶紧买下来为好。
当时约定李谕与张元济以及李叔同共同拿这笔钱,但他们两个没有这么多现钱,于是李谕拿了大头,出了20万银圆,张元济出3万,李叔同2万。
正好李谕当时买下了豫园,就让杨斯盛专门修一个藏书楼。这批书运抵上海需要半年以后,那时候楼也能修好。
李谕没有继续待在上海,转而回了京城。
到达塘沽港时,李谕实在有点受不了这种缓慢的交通方式,于是找到了唐绍仪。他刚刚当了新任的铁路大臣,是民国初年权力巨大的交通系的开始。
李谕把想法一说,唐绍仪就同意了,因为上海太重要,根本不需要多说,大家都知道津浦线的重要性。
唐绍仪说:“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去年刚刚开始筹办京张铁路,此时资金恐怕难以筹措。”
李谕给他出主意:“只要洋人不要路权,完全可以找洋人的银行借款。”
唐绍仪思忖道:“洋人对路权极为看重,只借钱就怕他们不同意。”
李谕说:“那就找两个不同国家的银行借钱,或者干脆找美国银行借款,他们现在不是天天嚷着门户开放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