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09节(3/4)
”
李谕说:“这个只能当做假说。”
乔治·达尔文说:“我明白的,我们观测的距离如此小,想要研究宇宙根本不可能做到。但我想到了自己一直在研究的天体演化问题。宇宙的来源对我们而言太遥远,但大家对地球、火星等行星是如何出现,并且未来会有怎样的走向颇感兴趣,院士先生可否以此为课题,写一篇论文?”
乔治·达尔文提出的是一个纯学术研究问题,也算目前天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科学界当然想要研究来源,因为他们知道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现在又知道了李谕提出的混沌理论,只要是对地球位置有十公分的测量误差,任何模型的走向都会大相径庭,根本没有预测的可能。
所以科学界更关注来源问题,然后通过来源简单推断一下未来的大体走势。
至于普通民众,反正已经通过进化论知道了自己是怎么来的,多了解一下自己是怎么没的同样有价值。
李谕觉得乔治·达尔文真的意思,他老爹研究人类的进化论,他就研究天体演化论,不知道算不算另一种形式上的子承父业。
李谕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文,当前的进展似乎是美国天文学界张伯伦和莫尔顿的微星学说?”
“是的,”乔治·达尔文说,“我仔细研究过微星学说,按照他们的说法,曾经有一颗恒星走到离太阳几百万方公里的地方,然后改变了运动方向离开。
在接近太阳时,由于引潮力作用,在太阳表面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潮,使得太阳与恒星接近部分以及相反部分喷出大量气体,形成一个圆盘状气团。
最后凝成了小的固体质点,即行星的胚胎。
然后质点中部形成了木星、土星,两头则形成较小的行星。
另一部分质点落回太阳,使太阳自转起来。
木星、土星的卫星形成过程与其类似。”
这种学说仍旧基于牛顿经典力学,并且还考虑了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等,有一定的逻辑自洽。
李谕说:“达尔文会长,天文学论文往往需要很多的观测数据,所以我或许一时半会无法提供给您终稿。”
乔治·达尔文说:“您能够接受这个课题我就非常欣慰,毕竟有你这样的学术巨擘参与到恒星演化课题中,也意味着它有了解决的希望。”
他对自己还挺有信心的,李谕说:“我这段时间会在中国,而且我还建了一座天文台,如果贵方能够提供一些技术和设备上的支持,将大有裨益。”
乔治·达尔文说:“这是应该的。”
李谕“得寸进尺”道:“光学镜头非常精细,如果贵方可以帮助在中国建立一个光学研究机构,我将更加感激。”
乔治·达尔文不假思索道:“我会帮阁下办成这件事。”
李谕道:“多谢达尔文院长!”
光学虽说是个从写下《光学》一书的牛顿时期就一直被研究的学科,不过它可绝不是什么老古董学问。
光学的前景大了去,开发的潜力很大。甚至到了李谕穿越前,老美卡咱们脖子最关键的高精尖科技方面的代表芯片制造,其核心就在光学领域,也就是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光刻机制造。
不过就目前的时间点看,光学的确不是什么大家藏着掖着的学问,可以说是一门“显学”。
再说得简单一点,现在大家差不多在一条起跑线上,光学的基本理论各国都比较清楚,主要就是工艺方面先进与否。
李谕赶紧趁此机会借英美力量扶植一下国内的光学发展是个大好时机,最少留下一个人才班底,哪怕以后经历战火,至少能保留希望之火。
乔治·达尔文并不知道李谕心里打的小算盘,因为在欧洲人看来,天文观测是个应该“全球化”的事情,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在中国有个观测站并不是什么问题。
第五百零六章 知无涯者
李谕特地又去剑桥大学拜访了一下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汤姆逊。
李谕提着一个蛋糕盒走了进去,“
李谕说:“这个只能当做假说。”
乔治·达尔文说:“我明白的,我们观测的距离如此小,想要研究宇宙根本不可能做到。但我想到了自己一直在研究的天体演化问题。宇宙的来源对我们而言太遥远,但大家对地球、火星等行星是如何出现,并且未来会有怎样的走向颇感兴趣,院士先生可否以此为课题,写一篇论文?”
乔治·达尔文提出的是一个纯学术研究问题,也算目前天文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科学界当然想要研究来源,因为他们知道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现在又知道了李谕提出的混沌理论,只要是对地球位置有十公分的测量误差,任何模型的走向都会大相径庭,根本没有预测的可能。
所以科学界更关注来源问题,然后通过来源简单推断一下未来的大体走势。
至于普通民众,反正已经通过进化论知道了自己是怎么来的,多了解一下自己是怎么没的同样有价值。
李谕觉得乔治·达尔文真的意思,他老爹研究人类的进化论,他就研究天体演化论,不知道算不算另一种形式上的子承父业。
李谕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文,当前的进展似乎是美国天文学界张伯伦和莫尔顿的微星学说?”
“是的,”乔治·达尔文说,“我仔细研究过微星学说,按照他们的说法,曾经有一颗恒星走到离太阳几百万方公里的地方,然后改变了运动方向离开。
在接近太阳时,由于引潮力作用,在太阳表面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潮,使得太阳与恒星接近部分以及相反部分喷出大量气体,形成一个圆盘状气团。
最后凝成了小的固体质点,即行星的胚胎。
然后质点中部形成了木星、土星,两头则形成较小的行星。
另一部分质点落回太阳,使太阳自转起来。
木星、土星的卫星形成过程与其类似。”
这种学说仍旧基于牛顿经典力学,并且还考虑了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等等,有一定的逻辑自洽。
李谕说:“达尔文会长,天文学论文往往需要很多的观测数据,所以我或许一时半会无法提供给您终稿。”
乔治·达尔文说:“您能够接受这个课题我就非常欣慰,毕竟有你这样的学术巨擘参与到恒星演化课题中,也意味着它有了解决的希望。”
他对自己还挺有信心的,李谕说:“我这段时间会在中国,而且我还建了一座天文台,如果贵方能够提供一些技术和设备上的支持,将大有裨益。”
乔治·达尔文说:“这是应该的。”
李谕“得寸进尺”道:“光学镜头非常精细,如果贵方可以帮助在中国建立一个光学研究机构,我将更加感激。”
乔治·达尔文不假思索道:“我会帮阁下办成这件事。”
李谕道:“多谢达尔文院长!”
光学虽说是个从写下《光学》一书的牛顿时期就一直被研究的学科,不过它可绝不是什么老古董学问。
光学的前景大了去,开发的潜力很大。甚至到了李谕穿越前,老美卡咱们脖子最关键的高精尖科技方面的代表芯片制造,其核心就在光学领域,也就是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光刻机制造。
不过就目前的时间点看,光学的确不是什么大家藏着掖着的学问,可以说是一门“显学”。
再说得简单一点,现在大家差不多在一条起跑线上,光学的基本理论各国都比较清楚,主要就是工艺方面先进与否。
李谕赶紧趁此机会借英美力量扶植一下国内的光学发展是个大好时机,最少留下一个人才班底,哪怕以后经历战火,至少能保留希望之火。
乔治·达尔文并不知道李谕心里打的小算盘,因为在欧洲人看来,天文观测是个应该“全球化”的事情,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在中国有个观测站并不是什么问题。
第五百零六章 知无涯者
李谕特地又去剑桥大学拜访了一下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汤姆逊。
李谕提着一个蛋糕盒走了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