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28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后借款,一直到一百多年后还没有完全结束。

      本来一战爆发,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加上俄国革命,德国银行与俄国银行的钱应该不用还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两家的钱并没有停付,也没变少。

      就像刚才说的,这次借款很特殊,是以债券形式募集,银行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债券发行商和承销商,而不是债权人。

      几乎全部债券的实际持有人皆为各国投资人(包括大量内地华商)和投资机构。

      债券在金融上有个特有属性:可在不知会债务人的情况下通过交易变更债权人。因此善后大借款约定的付息就不会认银行,只认债券和对应的息票(每张债券附有94张息票)。只要债权人能出示有效票据,就予以利息兑付和本金偿还(最后一次付息时偿还本金)。

      总之就是说,即便北洋政府不认那两家银行,也不会降低相关债务。1921年北洋政府财政都破产了,当年善后大借款的利息一样正常兑付。

      所以说袁世凯签订的这个借款合同条件真心太苛刻,简直像半个不平等条约。

      网上都嘲讽“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条约”,结果都民国了,还是没从“条约”跳出去。

      或许袁世凯也知道中了五国银行团设的套,但他是心甘情愿。

      而李谕此前找德国拉特瑙借款就没这些后顾之忧,因为李谕一来借的是马克,而非英镑;二来不是债券,是现金。

      德国确实重视实业,也重视真金白银。这就是李谕逮着它薅羊毛的原因,一战时候还马克真心不要太爽。

      北洋政府的善后大借款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停付。截至1939年,民国政府针对善后大借款已累计支付3600万英镑,约占原定本息的53%。

      一般认为,1939年善后大借款就终止了。不过实际上并没有真的结束,比如1987年,中英两国为了今后正常的金融往来,正式签署了《关于两国历史遗留的相互资产要求的协定》。

      按照约定,中方向英国支付2346.8008万英镑,英方向中方支付380万美元。以终结两国公民对对方的资产、包含债券在内的旧外债的索偿要求(此后相关索偿转由各自政府负责)。

      就是因为这件事,让善后大借款的借票在债券市场没有被投资人认定为无意义死账,仍在挂牌交易中。

      好像巴黎证交所就有,只不过价值已经非常低。

      第五百二十二章 退票

      从厚德福饭庄回来后,一众北大教员们全都觉得很无趣,尤其国文科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从京师大学堂时代过来的老教员。

      文科教授陈三立不满道:“袁大总统的野心暴露得也太快了。”

      陈三立就是陈寅恪的父亲。

      严复说:“铸币、借钱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听说美国作为共和政体,也把总统头像印在了钱上。”

      “那也不是现任总统吧?”陈三立反驳道,然后对另一名文科教员说,“介石,你怎么看?”

      李谕心中一惊,并非“你怎么看”,而是“介石”。

      一位50岁左右的教员说:“我看大总统心里还没忘了君主立宪,难怪想急匆匆叫回梁启超给他助阵。”

      李谕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叫做陈黻宸,字介石,在北大讲哲学,人很正派。

      陈三立说:“我现在倒希望蔡元培部长多颁布点教育法令,我实在不想现在仍然与官僚分不开干系。”

      理科、工科的教授们更有这种想法,不然以后得被他们烦死,关键大家实在不想被外行指挥做事。

      工科教务长胡仁源说:“不管英法还是德日,大学都是独立于政府运作,政府只有负责拨款的义务,却不能有伸手管理的权力。”

      严复见状,只好说:“我会把各位的意见整理后汇报给蔡部长。”

      然后又对理科教务长夏元瑮说:“不要忘了材料分析的事情。”

      夏元瑮顿了顿说:“该做的事,我肯定会做好。”

      铸币肯定是国之大事,以往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