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41节(1/3)
中年人说:“是这样,我带着孩子刚从青岛来到北京,想让孩子上个学校。但这孩子心高气傲,随便的学校不愿意上。报纸上都说李大院士热衷教育,所以想找您问问。”
李谕问:“孩子什么学力?”
中年人说:“这孩子学习很好,国学、英文都擅长。”
“天资不错呀,”李谕对学生问道:“你叫什么?”
少年答道:“我叫孙立人。”
好嘛,后来远征军新一军的军长。
李谕问道:“你多少岁了?”
孙立人说:“十二岁。”
李谕说:“年纪小了点,陆军军官学校应该不收。不过你如果通过考试,完全可以去清华学校。”
孙立人父亲问道:“现在考试不就行?”
李谕说:“清华学校招生是面向全国各省,你们在哪有学籍,就去哪考。”
孙立人父亲说:“我们是安徽的。”
李谕说:“可以,安徽有名额,今年会组织考试,最快明年初就可上学。”
孙立人父亲又问:“清华学校很好?”
李谕说:“成绩好的可以留美。”
孙立人听了立即说:“那我就去准备考试!”
孙立人父亲说:“我们听李大院士的!”
李谕说:“我们以后会在清华的课堂上再见。”
李谕一点都不担心他考不上,因为孙立人也是个小小学霸。
他会以安徽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只不过比历史上提前了一年。
……
时间很快到了8月,袁世凯邀请中山来北京见面。
孙是南方革命党人的精神领袖,袁世凯虽然现在当了总统,却不是很相信他真的愿意舍弃权力。
与此同时,袁也邀请了黄兴。之前黄兴坚决不当参谋总长,袁世凯总觉得不是很放心。
但黄兴并没有与孙一起出发,因为八月刚发生了武昌起义“三武”之一的张振武遇刺案,指使者是袁世凯与黎元洪。
案发后,《民权报》迅速发表文章号召革命党人与全国民众以武力推翻袁世凯的统治,说:“百万言锦绣文章,终不如一枝毛瑟”。
参议院也进行了弹劾,袁世凯却把事情转嫁到了内阁头上,陆徵祥当了两个月总理,被迫下台。
孙到达北京后,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欢迎,乘坐总统专用的金漆朱轮双马车由正阳门入城,沿途是旗帜、彩棚和自动列队欢迎的北京市民。
当晚袁世凯便设宴招待。
作为政坛老油条,袁世凯说话拿捏得很有分寸:“孙先生,民国初立,财政外交都甚为棘手,希望先生不时匡助。”
孙听了很感动,说道:“如今各处商务凋敝、工业落后,民不聊生。我向来主张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如今民族与民权已经争取到,接下来便是民生。”
袁世凯说:“孙先生真乃心怀天下,敢问如何做到民生这一点?”
孙说:“古人云,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民生就是守江山,而且还要把江山弄得繁荣昌盛。”
袁世凯说:“我明白,否则也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说:“挽救民生,在于大力兴办实业,从而振兴经济。而万种实业,首先都离不开交通二字。所以我希望投身到铁路兴建之中。”
袁世凯大声说:“好!说得太好了!我认为全国铁路督办一职,除了先生,无人可以当!”
孙说:“您有练兵的经验,您练兵百万,而我修铁路十万里,国家就行了。”
袁世凯城府很深,听了他的话后微微一笑:“先生修十万里铁路大概不成问题,袁某人搞百万军队却谈何容易。”
孙真的认为袁的思想产生了根本性变化,完全没想过
李谕问:“孩子什么学力?”
中年人说:“这孩子学习很好,国学、英文都擅长。”
“天资不错呀,”李谕对学生问道:“你叫什么?”
少年答道:“我叫孙立人。”
好嘛,后来远征军新一军的军长。
李谕问道:“你多少岁了?”
孙立人说:“十二岁。”
李谕说:“年纪小了点,陆军军官学校应该不收。不过你如果通过考试,完全可以去清华学校。”
孙立人父亲问道:“现在考试不就行?”
李谕说:“清华学校招生是面向全国各省,你们在哪有学籍,就去哪考。”
孙立人父亲说:“我们是安徽的。”
李谕说:“可以,安徽有名额,今年会组织考试,最快明年初就可上学。”
孙立人父亲又问:“清华学校很好?”
李谕说:“成绩好的可以留美。”
孙立人听了立即说:“那我就去准备考试!”
孙立人父亲说:“我们听李大院士的!”
李谕说:“我们以后会在清华的课堂上再见。”
李谕一点都不担心他考不上,因为孙立人也是个小小学霸。
他会以安徽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只不过比历史上提前了一年。
……
时间很快到了8月,袁世凯邀请中山来北京见面。
孙是南方革命党人的精神领袖,袁世凯虽然现在当了总统,却不是很相信他真的愿意舍弃权力。
与此同时,袁也邀请了黄兴。之前黄兴坚决不当参谋总长,袁世凯总觉得不是很放心。
但黄兴并没有与孙一起出发,因为八月刚发生了武昌起义“三武”之一的张振武遇刺案,指使者是袁世凯与黎元洪。
案发后,《民权报》迅速发表文章号召革命党人与全国民众以武力推翻袁世凯的统治,说:“百万言锦绣文章,终不如一枝毛瑟”。
参议院也进行了弹劾,袁世凯却把事情转嫁到了内阁头上,陆徵祥当了两个月总理,被迫下台。
孙到达北京后,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欢迎,乘坐总统专用的金漆朱轮双马车由正阳门入城,沿途是旗帜、彩棚和自动列队欢迎的北京市民。
当晚袁世凯便设宴招待。
作为政坛老油条,袁世凯说话拿捏得很有分寸:“孙先生,民国初立,财政外交都甚为棘手,希望先生不时匡助。”
孙听了很感动,说道:“如今各处商务凋敝、工业落后,民不聊生。我向来主张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如今民族与民权已经争取到,接下来便是民生。”
袁世凯说:“孙先生真乃心怀天下,敢问如何做到民生这一点?”
孙说:“古人云,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民生就是守江山,而且还要把江山弄得繁荣昌盛。”
袁世凯说:“我明白,否则也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说:“挽救民生,在于大力兴办实业,从而振兴经济。而万种实业,首先都离不开交通二字。所以我希望投身到铁路兴建之中。”
袁世凯大声说:“好!说得太好了!我认为全国铁路督办一职,除了先生,无人可以当!”
孙说:“您有练兵的经验,您练兵百万,而我修铁路十万里,国家就行了。”
袁世凯城府很深,听了他的话后微微一笑:“先生修十万里铁路大概不成问题,袁某人搞百万军队却谈何容易。”
孙真的认为袁的思想产生了根本性变化,完全没想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