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92节(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的烧杯到了,”罗素道,然后就大声说,“请进!”

      进来的正是维特根斯坦,他手里的托盘上放着一壶茶还有两个化学烧杯。

      李谕讶道:“喝茶用烧杯有什么说法?”

      罗素笑道:“维特根斯坦认为普通的陶杯太丑,就用了烧杯。看着上面的刻度,我突然也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维特根斯坦认出了李谕:“您是李谕先生?”

      李谕说:“是的,你的变化好大。”

      上次见面时他只有十五岁。

      维特根斯坦说:“这些年经常会在报纸上看到您的名字。”

      李谕转而问:“你还记不记得以前上学时一个叫做希特勒的同学?”

      维特根斯坦眉头微皱,“那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吗?我记得,但印象已经不太深刻,因为我们仅仅同校一年,他就被勒令退学。”

      小胡子与维特根斯坦同岁,不过当年上学的时候差了两级——维特根斯坦成绩太好跳了一级,希特勒成绩太差留了一级。

      后来有心人为了找出两者联系,细心翻阅了小胡子的《我的奋斗》,终于在某个地方找到了只言片语:希特勒提起中学时学校里有一个“我们都不太信任的”犹太学生,“各种经历都使我们怀疑他的判断力”。

      不过没有直接证据说明这个犹太学生就是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问:“两位是在探讨数学吗?我看过李谕先生的《分形与混沌》和《博弈论》,其蕴含的数学思想非常欣赏。”

      “还是先别提数学了!”罗素道,“刚才我们聊了语言的话题,你不是想写一篇论证语言与哲学的论文嘛。”

      维特根斯坦说:“没错,语言是我们认知的边界。”

      这是维特根斯坦早年哲学的精要。

      哲学这东西很难说明白,但了解一点还是挺有用处的。

      几年后,在一战战场上,维特根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一本哲学巨著,即大名鼎鼎的《逻辑哲学论》,第一句话便是:

      “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无法言说之事,必须保持沉默。”

      此书标志了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为西方20世纪哲学与传统哲学的重要区别。集中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点和基础。

      维特根斯坦这本书大体的意思是:哲学应该为能思考的东西划定界限,一边是可说的,能显示出来的东西;一边是不能说的,那些不能说的,即便说了,也没有什么意义,而这个边界就是:逻辑。

      维特根斯坦跟着罗素学几年确实很有用,在逻辑方面确实学得非常深入。

      《逻辑哲学论》是一本有着超强逻辑的著作,维特根斯坦在书里面说:上帝可以创造一切,只是不能创造违反逻辑规律的东西。

      具体方式上,维特根斯坦是从语言着手,所以他才说“语言是我们认知的边界”。

      维特根斯坦用语言来划分“可言说和不可言说”。

      他认为世界是一切事实的总和,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

      这个结论挺关键,可以看作这本书的总体结论。

      理解起来貌似还是有点难,但哲学就是这样,没办法用很简单的方式说出来。

      李谕突然想到,好像还真是受限于语言?

      于是感悟道:“语言的信息承载能力有限,有些东西用语言说不清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