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603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钱财不过身外之物,能花在刀刃上便好。”李谕在这方面花钱一直大手大脚。

      然后李谕给他讲了讲协和医学院考察团队的事。

      汤尔和正色道:“我们也会严格要求!本人向来认为,各国的医学会及印刷物中,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地位,实在是一件最惭愧不过的事。这所学校便担当着将来在学术上同列强竞争的责任。”

      李谕笑道:“这话听着提气。”

      汤尔和对医学教育有积极贡献,可惜九一八后投了敌,搞起了“中日友善”教育。当日本全面侵华,北大、清华等校南迁后,他又代表日方在北京出任了北大的总监督。

      ……

      回到家后,凤铃拿来一封电报。

      李谕看了看,是爱因斯坦从柏林发过来的:

      “我感到非常担心,弗伦德里希刚刚抵达俄国境内,德皇便向俄国宣战。他们带着专业的观测设备,一定会被俄军当做间谍抓获,我筹划许久的观测试验将会泡汤。可怜我还要继续做一个不懂得实验,甚至没有实验验证的理论物理学家。”

      李谕回电道:“人算不如天算,但您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完善理论方面的工作,比如那些令人疯狂的数学。”

      爱因斯坦被戳到痛处,回电:“我想我应该去哥廷根开一段时间讲座。”

      为了解决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爱因斯坦求助过很多数学家,写了很多信给各国数学家,最后发现还是得靠哥廷根。

      他准备给哥廷根大学的一众数学大佬们讲明白广义相对论,然后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毕竟自己此前已经亲眼看到,这帮人确实牛,已经在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方面贡献了出色成果。

      只不过爱因斯坦没想到自己差点翻船:他讲得有点太过,长达三个月的演讲中解释了广义相对论遇到的所有困难之处,导致希尔伯特差点自己搞出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

      第五百八十七章 遗世独立

      李谕照例去清北转了转,有时间就会在这开讲座。

      与在日本讲授的完全不同,李谕把重点全放在了最擅长的物理学和机械学上,而且全是最尖端最准确的前沿理论。

      尤其物理,李谕很有把握将来再让中国搞出三四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来。

      清北请来的老师大部分还是讲更加传统的热力学之类,李谕则完全走的是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的路线。

      可惜现在只有他自己能讲,时间又没那么多,只能给个大致方向,让他们打好基础然后去国外留学。

      而说到诺奖,又不得不提我们的老朋友——辜鸿铭了。

      李谕在北大校园中凑巧碰到了他,也说不上凑巧,现在的校园压根不大。

      21世纪时,有一则关于“辜鸿铭与泰戈尔同被提名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就连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主流网站均有采纳,一些正规的学术著作中也偶有提及。

      煞有介事的论述无疑为辜鸿铭的生平轶事又添了一抹传奇,而辜鸿铭也由此被错误地捧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历史桂冠。

      但查证资料后就会发现,在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中,共从总计32项提名中产生了28位被提名者。其中获得提名的法国籍和丹麦籍作家各5人,英国籍作家4人,西班牙籍作家3人,瑞士、瑞典和意大利籍作家各2人,比利时、印度、爱尔兰、奥地利和芬兰籍作家各1人。

      在所有被提名者中并没有中国籍作家出现。

      毕竟辜鸿铭最引以为傲的那本《中国人之精神》还没有问世,要提名也得晚上几年。

      1913年的提名中,除了获奖的泰戈尔,此后又有多人分别获得了1916年、1919年、1921年、1926年、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整体提名水平还是比较在线的。

      此时的辜鸿铭拄着文明杖,就是一副不知情的样子。

      他刚刚收到聘书,再次来到北大任教,那根小辫子随之成了北大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e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