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654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谕对此没法多说什么,想了想后对蔡元培说:“蔡校长,您在北大的学科建设进行得怎么样?”

      蔡元培心领神会,马上明白李谕想说什么,回道:“我决定大刀阔斧改变旧有的分科制度,将来文理不能分得过于清晰。”

      李谕深以为意,顺着说:“文科中的历史学就离不开科学帮助研究,哲学更是基于自然科学。同样的,理科的专业也与哲学息息相关。所以学科本来就应该交叉,根本不能简单以文理划分。”

      对当下来说,如此观点没毛病。

      这同样是蔡元培要做的,他说:“如果文理分得过于清晰,文科生将因为与理科隔绝之故,视自然科学为无用,不免流于空疏;理科学生则会因为与文科隔绝之故,视哲学为无用,而陷于机械的世界观。”

      蔡元培的看法相当深刻、富于远见。

      李谕说:“几十年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就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想想还挺有道理的。“中学”侧重于世界观、修身、做人,可以称之为“道”;西学的用,注重的就是“术”,具体就是各种科技和政法上的创新。二者都很重要,一个人也应该同时具备。”

      “院士先生所言极是,”蔡元培说,“其中过程我深有感触,“中国羡慕外人,第一次是见到他们的枪炮,就知道他的枪炮比咱们的好。”

      “以后又见外国人的器物,知道他的工艺也好。”

      “又看外国医生能治病,知道他的医术也好。”

      “有人说,外国技术虽好,但是政治上只有霸道,不及中国仁政。后来才知道外国的宪法、行政法等,都比中国进步。”

      “于是学他们的法学、政治学,但还是怀疑他们道学很差,以后详细考查,又知道他们的哲学,亦很有研究的价值。”

      “他们的好处都知道了,于是派出留洋学生,积年累月,各种学术都有人研究。”

      “但是留学生中,专门为了回国后占据高位谋金钱的很多。只从狭义去做,不问深的理由。”

      胡适问:“深的理由是什么?”

      蔡元培看向李谕:“疏才,你来说。”

      李谕说:“中国固然要有留过洋的工程师、医生、法官、律师,但要在中国养成许多好的工程师、医生等,必须有熟练技能而又深通学理的人经营,不是依样画葫芦的留学生做得到的。而且要是只知道练习技术,不去研究学术,技术也是无源之水,发展终属有限。”

      “学习西方,应该不仅学习西方的“术”,还应学习西方的“道”,也就是发达科学背后的人文思想。”

      胡适听明白了:“文艺复兴……复兴!”

      李谕吃了口什锦冰碗儿:“所以西方也没有完全放弃他们自己的“道”,我们要是放弃了,恐怕会非常不好。”

      “太不好了!”蔡元培笑道,“我计划中一半的学科会被废掉。”

      第六百三十四章 最后的黄昏

      李谕等人吃饭比较快,准备离开时,恰好遇见出来透透气的徐世昌。

      “院士先生。”徐世昌说。

      李谕也同他打招呼:“总统阁下。”

      徐世昌说:“因为就任大总统的缘故,我不能再给皇上教书,刚才世续大人提到要找一位帝师进入毓庆宫教授皇上,要求学通中外,我想……”

      李谕立刻说:“我有个好的人选,叫做庄士敦。”

      “中国人?”徐世昌问。

      “他是个英国人,”李谕顿了顿,“最好加上苏格兰。”

      徐世昌说:“学问怎么样?”

      李谕说:“不错,关键他的中文说得很好,起码比现在溥……宣统皇帝的两位帝师口音纯正得多。”

      溥仪的帝师陈宝琛是福建人,没有推广普通话的年代多少带点口音。

      徐世昌问:“他能教什么?”

      李谕说:“得看皇上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