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657节(1/4)
海耳说:“如果是原子中的粒子,该不会宇宙中随时都在发生着核变化?”
“可以这么猜测。”李谕说。
密立根问道:“卢瑟福曾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你们也用了α粒子轰击各种物质,它的能量远小于宇宙射线,如果直接用宇宙射线轰击,岂不能够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密立根的想法并不奇怪,估计这么想的人不少,但着实挺大胆。
卢瑟福属于给实验物理学家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大家有事没事都想搞点高能射线轰击其他东西瞧瞧,只要找到新玩意,就是大事件。
宇宙射线能量之高是人类的力量所无法企及的。此前提到过,最高能的一次记录是一个能量达到300eev能量的粒子,换算成焦耳,相当于10斤的铁饼从一米的高度砸到你脚上的能量。
当时发现的科学家惊呼了一声“oh my god”,所以取名为“oh my god粒子”,即omg粒子。
(还好喊的不是what the fock!那就成wtf粒子了。)
大家不用担心这种宇宙射线打在自己身上会怎样,因为它就是一个质子,太小了,打到你身上会无障碍穿过。
这个omg粒子的能量是人类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上千万倍!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对撞机加速出来粒子最高能量还不到人家零头的零头。
到了这个级别,差的就是速度,小数点后几个9的问题。
大型强子对撞机可以把质子加速到99.%光速(小数点后6个9),只比光速慢了3米/秒,已经是非常可怕的速度。
而omg粒子的速度起码有小数点后21个9的水平。
如果用这玩意做实验,对撞机一定会表示“臣妾做不到”“饶了臣妾吧!”
李谕说:“宇宙射线虽然是天然的高能粒子,但捕捉它的难度太大,而且无法确定从哪个方向过来,所以要是想用它来进行对撞试验,根本无法操作。”
——大型强子对撞机加速的都是一束粒子,才能实现碰撞。
海耳立刻说:“在太空中进行试验呢?那里的射线更多。”
李谕笑道:“目前看只能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不管怎么说,通过质子的发现,已经给探究宇宙射线多了一件称手的好武器。
随后的第一场汇报中,李谕详细讲了自己关于宇宙射线的认知。
讲完后,迈克尔逊激动地鼓掌道:“非常出色的演讲,宇宙射线仿佛天体的音乐,真是美妙!”
一战结束后,报纸重新回到常规状态,不再每日报道战争进展、伤亡情况,科技方面的新闻又成了热点之一。
科技绝对是二三十年代的一个超级主流,所有人的生活都和科技息息相关,“科学”一词在各国都是口头语。
往往一句话前冠以“科学告诉我们”便足以平息众议。老美一些销售人员或者神职人员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活动时,都会纷纷说“这是科学的”。
是的,神职人员也不例外。
在整个世界范围,科学家俨然被当作了圣人。
报纸照例盛赞李谕的成果,《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声称:“李谕院士已经走出围绕我们的最高层大气之外,寻找对物理学家的验电器产生神秘干扰的辐射来源。他通过细致的演算、冒险的设想,发现了威力强大、穿透力极强的野生辐射源的本质。宇宙射线一定会在我们这个渺小行星的科技百科全书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因为它们与一个如此高尚、谦虚的人相关。”
《世界报》更加有意思,专门写了一篇华丽的文章进行称赞:“李谕院士发现的宇宙射线如此神秘而优美,它来自空间之外,来自可探查的宇宙之门后某个幽暗的星际厅堂,来自一个仍然充满着膨胀着气体、可能还有恒星胚胎的宇宙子房。它向地球直刺过来,穿过混乱的空间;穿过平行线相交的平面;穿过那片浩瀚的虚无,那里只有时间如极小的风标在永恒的涡旋中旋转。”
“这,是宇宙的脉搏!”
&ems
“可以这么猜测。”李谕说。
密立根问道:“卢瑟福曾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你们也用了α粒子轰击各种物质,它的能量远小于宇宙射线,如果直接用宇宙射线轰击,岂不能够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密立根的想法并不奇怪,估计这么想的人不少,但着实挺大胆。
卢瑟福属于给实验物理学家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大家有事没事都想搞点高能射线轰击其他东西瞧瞧,只要找到新玩意,就是大事件。
宇宙射线能量之高是人类的力量所无法企及的。此前提到过,最高能的一次记录是一个能量达到300eev能量的粒子,换算成焦耳,相当于10斤的铁饼从一米的高度砸到你脚上的能量。
当时发现的科学家惊呼了一声“oh my god”,所以取名为“oh my god粒子”,即omg粒子。
(还好喊的不是what the fock!那就成wtf粒子了。)
大家不用担心这种宇宙射线打在自己身上会怎样,因为它就是一个质子,太小了,打到你身上会无障碍穿过。
这个omg粒子的能量是人类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上千万倍!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对撞机加速出来粒子最高能量还不到人家零头的零头。
到了这个级别,差的就是速度,小数点后几个9的问题。
大型强子对撞机可以把质子加速到99.%光速(小数点后6个9),只比光速慢了3米/秒,已经是非常可怕的速度。
而omg粒子的速度起码有小数点后21个9的水平。
如果用这玩意做实验,对撞机一定会表示“臣妾做不到”“饶了臣妾吧!”
李谕说:“宇宙射线虽然是天然的高能粒子,但捕捉它的难度太大,而且无法确定从哪个方向过来,所以要是想用它来进行对撞试验,根本无法操作。”
——大型强子对撞机加速的都是一束粒子,才能实现碰撞。
海耳立刻说:“在太空中进行试验呢?那里的射线更多。”
李谕笑道:“目前看只能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不管怎么说,通过质子的发现,已经给探究宇宙射线多了一件称手的好武器。
随后的第一场汇报中,李谕详细讲了自己关于宇宙射线的认知。
讲完后,迈克尔逊激动地鼓掌道:“非常出色的演讲,宇宙射线仿佛天体的音乐,真是美妙!”
一战结束后,报纸重新回到常规状态,不再每日报道战争进展、伤亡情况,科技方面的新闻又成了热点之一。
科技绝对是二三十年代的一个超级主流,所有人的生活都和科技息息相关,“科学”一词在各国都是口头语。
往往一句话前冠以“科学告诉我们”便足以平息众议。老美一些销售人员或者神职人员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活动时,都会纷纷说“这是科学的”。
是的,神职人员也不例外。
在整个世界范围,科学家俨然被当作了圣人。
报纸照例盛赞李谕的成果,《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声称:“李谕院士已经走出围绕我们的最高层大气之外,寻找对物理学家的验电器产生神秘干扰的辐射来源。他通过细致的演算、冒险的设想,发现了威力强大、穿透力极强的野生辐射源的本质。宇宙射线一定会在我们这个渺小行星的科技百科全书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因为它们与一个如此高尚、谦虚的人相关。”
《世界报》更加有意思,专门写了一篇华丽的文章进行称赞:“李谕院士发现的宇宙射线如此神秘而优美,它来自空间之外,来自可探查的宇宙之门后某个幽暗的星际厅堂,来自一个仍然充满着膨胀着气体、可能还有恒星胚胎的宇宙子房。它向地球直刺过来,穿过混乱的空间;穿过平行线相交的平面;穿过那片浩瀚的虚无,那里只有时间如极小的风标在永恒的涡旋中旋转。”
“这,是宇宙的脉搏!”
&em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