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706节(3/3)
彩纷呈,现在李谕多少懂点,到了最精彩的第十二出,即“项羽败阵醉卧帐中”时,梅兰芳饰演的虞姬舞出漂亮的剑花,口中唱着“自古常言不欺我,富贵穷通一刹那”。
台下的观众纷纷高声叫好。
齐白石也懂戏,对李谕和陈师曾说:“新戏能有这样的效果,着实不简单!我想用不了多久,全国的戏院都要抢着让他们二位去演出。”
齐白石猜得蛮准确,甚至现场在座的戏迷中,就有从上海过来的。
杨小楼和梅兰芳与李谕是老相识,唱完后,请李谕来到了后台。
一个上海的戏院老板正和齐如山聊着去上海演出的事。
杨小楼刚卸完妆,累得不轻,站起来和李谕打招呼:“院士兄弟!好久不见!”
李谕说:“当真好久不见。你们这出戏精彩得很!”
杨小楼说:“本来梅兰芳和齐如山先生还想在虞姬自刎后继续加一段,因为后面还有打戏,但我实在没有那么多力气,这一天能把人生生累死。”
杨小楼说得非常大度了。
因为按道理,这段打戏是杨小楼的绝活。试演时,也的确还有一段打戏。
但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对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更喜爱。
所以观众看到虞姬自刎后,便纷纷“起堂”(退场),不愿意再往下看杨小楼的开打了。
这种冷遇让已有“国剧宗师”美誉的杨小楼颇为尴尬,情绪大受影响,无法淋漓尽致地完成最后一场打戏。
匆匆敷衍过后,下台便以颇为复杂的口吻说:“这哪儿像是霸王别姬,倒有点像姬别霸王了。”
梅兰芳虽然知道杨小楼心有不甘,但观众才是上帝,于是果断决定只演到虞姬自刎为止。杨小楼也没再说什么。
上海的戏院老板说:“齐老板,这么好的戏一定要在上海演几场,出场费好说!”
齐如山得征求梅兰芳和杨小楼的主意,于是问他们:“你们怎么看?”
梅兰芳以前去过上海,说:“上海兼容并包,把我们的新戏给那的观众看看,大家喜欢最好,要是不喜欢,挑出毛病更好。”
齐如山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答应了上海戏院老板的请求。
第六百八十章 资助
最近李谕在看了《晨报副刊》上的《阿q正传》后,买了点奶油蛋糕和包装精美的肉松去看看鲁迅。
实话说,虽然生活在民国时期,也有不少历史上出名的文人大师冒头了,但他们的大部分作品李谕就算生活在当下也没兴趣看。
——因为没啥必要。
民国的文学作品客观讲文学性大都没那么高,也就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够历经百年沧桑还称得上经典,其中最典型的当数鲁迅。
原因很简单,首先中国以前没有多少写小说的文化。古人嘛,讲究的是士大夫文化,士大夫看不起写小说的,所以古代写小说的名家极为稀少,成为经典的基本就是四大名着以及另外少数几本,《金瓶梅》之类。
到了民国,白话文运动后,文人刚开始学着用白话文写作,大都比较生涩,还没有发展起来。
鲁迅属于天赋异禀型,文辞犀利的同时思想深刻,一百年后还字字带血,非常不简单。
虽然自古“文无第一”,但就民国而言,其他文人在迅哥面前,都要矮最少一个等级。
李谕敲了敲八道湾周家大门,开门的却是周作人。
“周树人老师在家吗?”李谕问。
台下的观众纷纷高声叫好。
齐白石也懂戏,对李谕和陈师曾说:“新戏能有这样的效果,着实不简单!我想用不了多久,全国的戏院都要抢着让他们二位去演出。”
齐白石猜得蛮准确,甚至现场在座的戏迷中,就有从上海过来的。
杨小楼和梅兰芳与李谕是老相识,唱完后,请李谕来到了后台。
一个上海的戏院老板正和齐如山聊着去上海演出的事。
杨小楼刚卸完妆,累得不轻,站起来和李谕打招呼:“院士兄弟!好久不见!”
李谕说:“当真好久不见。你们这出戏精彩得很!”
杨小楼说:“本来梅兰芳和齐如山先生还想在虞姬自刎后继续加一段,因为后面还有打戏,但我实在没有那么多力气,这一天能把人生生累死。”
杨小楼说得非常大度了。
因为按道理,这段打戏是杨小楼的绝活。试演时,也的确还有一段打戏。
但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对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更喜爱。
所以观众看到虞姬自刎后,便纷纷“起堂”(退场),不愿意再往下看杨小楼的开打了。
这种冷遇让已有“国剧宗师”美誉的杨小楼颇为尴尬,情绪大受影响,无法淋漓尽致地完成最后一场打戏。
匆匆敷衍过后,下台便以颇为复杂的口吻说:“这哪儿像是霸王别姬,倒有点像姬别霸王了。”
梅兰芳虽然知道杨小楼心有不甘,但观众才是上帝,于是果断决定只演到虞姬自刎为止。杨小楼也没再说什么。
上海的戏院老板说:“齐老板,这么好的戏一定要在上海演几场,出场费好说!”
齐如山得征求梅兰芳和杨小楼的主意,于是问他们:“你们怎么看?”
梅兰芳以前去过上海,说:“上海兼容并包,把我们的新戏给那的观众看看,大家喜欢最好,要是不喜欢,挑出毛病更好。”
齐如山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答应了上海戏院老板的请求。
第六百八十章 资助
最近李谕在看了《晨报副刊》上的《阿q正传》后,买了点奶油蛋糕和包装精美的肉松去看看鲁迅。
实话说,虽然生活在民国时期,也有不少历史上出名的文人大师冒头了,但他们的大部分作品李谕就算生活在当下也没兴趣看。
——因为没啥必要。
民国的文学作品客观讲文学性大都没那么高,也就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够历经百年沧桑还称得上经典,其中最典型的当数鲁迅。
原因很简单,首先中国以前没有多少写小说的文化。古人嘛,讲究的是士大夫文化,士大夫看不起写小说的,所以古代写小说的名家极为稀少,成为经典的基本就是四大名着以及另外少数几本,《金瓶梅》之类。
到了民国,白话文运动后,文人刚开始学着用白话文写作,大都比较生涩,还没有发展起来。
鲁迅属于天赋异禀型,文辞犀利的同时思想深刻,一百年后还字字带血,非常不简单。
虽然自古“文无第一”,但就民国而言,其他文人在迅哥面前,都要矮最少一个等级。
李谕敲了敲八道湾周家大门,开门的却是周作人。
“周树人老师在家吗?”李谕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