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742节(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宅,将其抓获。好在龙云的手下逃了出去,带领军队反攻,所以胡若愚没敢杀龙云。

      僵持一个月后,胡若愚被迫放掉了龙云。龙云随即大举反攻,获得了滇军的总指挥权,开启了主政云南18年的历程。

      但在胡若愚进攻其住宅时,龙云的左眼受伤了,一个月的关押中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导致失明,从此佩戴眼镜。

      照片上的龙云带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猛一看以为是个儒将,但他其实一点都不爱读书,功夫还好得很。

      而就在李谕抵达昆明前,龙云刚刚又经历了一次政变。原因是他想通过“废师改旅”的办法更好地控制滇军——了解军事的都知道,整个二战时期包括此后相当长时间,军队都是师团编制,这是为了大兵团作战的需要。

      但1990年代后,海湾战争让各大国如梦初醒,战争变样了,装备的先进性更加重要,于是都学着美军开始改为更加灵活的旅营制。

      咱们国家也是从90年代开始了这样的改革。只不过由于战争电影基本还是围绕二战居多,所以多数人脑海里还是师团的印象。

      龙云的“废师改旅”显然不可能是这么超前的考量,他本人多少有点“杯酒释兵权”的味道,然后手下的卢汉等四大师长立马不干,对他逼宫,发动政变。但这次政变很温和,龙云被赶走不到一个月,卢汉等四大师长就觉得不能没有个首长,于是又把他请回了昆明。

      从此以后,云南的政局才稳定下来。

      ——

      龙云亲自接见了李谕,对于他的请求异常吃惊:“院士先生,您买这么一大片地做什么?”

      李谕说:“正好可以扩充扩充云南的教育,这不是好事嘛!”

      “建学校需要这么大块地?六千多亩?”龙云问。

      “还有很多周边配套,如果大帅看过欧美的大学就知道了,有一些甚至就像一座小城市。”李谕解释道。

      龙云说:“当然是好事!我们地处边陲,院士先生竟然愿意下这么大的手笔,放眼全国都没有第二个。

      李谕悠悠道:“昆明是块宝地,而且透过时间长河看过去,只能这么做。”

      龙云不知道李谕这句莫名其妙的话什么意思,但有人愿意投资,还是数百万大洋的巨额投入,肯定乐意接纳,他们少说也能从营建过程中得到几十万大洋的好处。

      选好地块后,昆明这边的事情就全权交给胡嘉言来办,处理几百万大洋的业务对他来说已经不算什么难事。

      龙云等人对飞机的确感兴趣,购买飞机的事情也让胡嘉言从中连线即可。

      临走时,李谕安排了一大批的无线电设备给他,“如果有北边的人来要,只管给,而且告诉他们,我们会持续提供。”

      胡嘉言淡淡一笑:“我明白。”

      ——

      回到上海后,李谕动手给瑞典皇家科学院以及诺奖基金会写了一封信,除了客套话,只有这么两句最关键:“本人愿意拆借一部分资金予以贵基金会,用以发放今年的物理学奖金。另外,我个人推荐物理奖的获得者为发现质子的何育杰先生。”

      他们必然会答应。因为30年代量子力学虽然已经基本建成框架,瑞典皇家科学院却还是不太认可。毕竟这么高深的革命性理论,除了少数那一小撮顶尖物理学家了解,身处外围的其他物理学家都很难判断正确与否。

      泡利在1930年时批评过:“瑞典没人懂量子力学!”

      但奖项毕竟是人家发,根据诺奖委员会的调性,此时依旧更加重视有应用意义或者拓展意义的实验物理学,这种现实主义取向的审美很难青睐纯理论形式的突破。否则早在1930年,海森堡、玻恩、薛定谔等人就应该拿到诺奖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负责人奥森相当不喜欢也不太懂量子力学,1930年选择了拉曼效应作为当年奖励对象。

      时间来到1931年,历史上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没有颁发。原因嘛,一方面是奥森依旧坚持不发给量子力学领域,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危机下,资金确实出现了紧张,于是奥森决定不发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谕的信刚好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