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熹在点评《归去来兮辞》时注解说,刘裕将要取代晋室,陶渊明耻事二朝,所以拒绝刘宋的征辟。他至死都是晋室的遗民,即使那个晋室,在我们看来,实在不堪。

      在序言结尾,颜延之满怀崇敬地落笔: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靖节,即平淡、清高、保守节操之意,这是对陶渊明人格的最大肯定。】

      陶渊明眼中泛起水光:“靖节,靖节,靖晋室之节,靖君子之节。好啊……延之,谢谢你,你果为老夫知己。”

      颜延之红着眼悲伤不已,听到这话连忙道:“兄长,您快别这么说,兄长不肯折节事新朝,任真固穷,靖节二字是诸友生对兄长的公认,延之何敢当兄长一谢?”

      陶渊明摆摆手:“我二人自柳州相交,老夫知晓你胸中之志,你亦知老夫所求。老夫诗作能于后世流传,遇到个百年后千年后的文章知己,亦能在当世有你这么个忘年知音,为老夫作诔,宣我心志,苍天待老夫不薄,老夫当敬你,敬天地山川一杯!”

      颜延之含泪举杯:“是我敬兄长。”

      “哈哈哈哈哈,好,那便同敬,同饮!”他大笑,似有昔年豪气,冲破夜色。

      苏轼叹了口气:“陶颜之交令人神往,世人但知渊明恬淡,可知其中壮心?士人皆道延之仕宋,可曾解出这诔文里的深意?”

      颜延之,想必也未能完全忘怀晋室。

      刘彻也读出了诔文中的哀婉与崇敬,他敛了,面容低声道:“陶渊明确为忠直之士,可惜不在我朝。”

      他发现自从水镜出现之后自己就有一个毛病,很眼红其他朝代的人才。开头那个神农似的袁老就不说了,后面的什么曹操刘备、周瑜陆逊、桓温刘裕之类好像都挺能打的,还有这陶渊明颜延之,想来当官也是不错,要是这些人都能在他的汉武朝就好了。

      汉武陛下大度地表示可以对曹操等人不计前嫌,反正,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在自己面前谋反。

      【诗人的创作是丰富多样的,陶渊明笔下有恬淡的田园风光,亦不乏金刚怒目之作。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写荆轲,“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他虽然从政治漩涡中退出来了,但那种对时事的愤懑还是会偶尔从诗中流露出来,这也可以证明,他并非消极地忘怀尘世,实乃是以远离作抗争。

      或许是读出了这一点,后来的辛弃疾才会这样感叹: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他自信可以做陶渊明的知音。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同为南渡政权下的文士,同样对污浊世事气愤不已,他们或许会有许多共同语言。】

      咸阳。

      嬴政目光微冷,荆轲这个名字他当然不陌生,甚至印象深刻,当年就是他在大殿上刺杀自己,领的,还是那少时故人,燕丹之命。

      千载有馀情?一介莽夫贼子,也配让后世传唱么?

      赵匡胤死死按着额角:“南宋,南宋,朕的大宋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于让金兵攻破汴京、仓皇南渡?!”

      “皇兄别急,说不定水镜往后会说到呢?当下皇兄务必要保重身体啊!”

      赵光义紧紧地在一旁安慰,端的是一幅好弟弟的模样,只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却是无人知晓。

      南宋。

      辛弃疾打着节拍低声吟唱:“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调子低低有似呜咽,为苍生起,为苍生起,兖兖诸公,为何眼里看不到苍生?!

      建章宫,刘彻忽然回头看向卫青,奇道:“这辛弃疾的名字,不会对照着去病取的吧?!”

      第21章 后续+梦游天姥吟留别序章

      卫青听了也是觉得好笑:“去病,弃疾,两人的名字倒很相像。”

      刘彻品味着辛弃疾吟诵的那几句词:“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同在。听起来倒像个心忧天下的志士,字句里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