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后的“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既是事件的结尾,也是诗歌的结尾,我们仿佛能看到那绢绫在冬日的市集里飘飘荡荡,卖炭翁望着宦官们扬长而去的背影,欲告而无方,只能垂头大叹。】

      白居易的诗是感人至深的,楚棠的叙述也含着深切的情感,众人一时间不由得更能和诗里写的卖炭翁共情了,尤其是那些受够了官吏欺压的民众,几乎立时便湿了眼眶。

      “我等小民,苦啊!”

      终南山。

      杜甫神情严肃地望着水镜里的诗句,评价道:“语极俗浅而情极深切,比之汉乐府之篇,亦是不遑多让。”

      北宋。

      苏轼道:“白香山诗作其后虽转为闲淡,然《秦中吟》、《新乐府》却不失为诗之正音,士大夫兼济之志,尽在其中矣。”

      苏辙跟着点头:“若非如此,朝中权贵又何至于视他为仇雠?”

      由来讽喻,最是得罪人。

      苏轼也明白这一点,他想起先前讲的郁达夫,这样的人,是民族的义士,却是敌人的仇雠,从白居易选择作乐府开始,他便已经走到权贵的对立面了吧?

      他轻叹:“白香山的诗里,亦有人民。”

      人民的诗人,才会得到后世人民的敬仰,这便是楚棠他们的价值选择吧?!

      第57章 琵琶行7

      【中唐时期,宦官势大,白居易这首《卖炭翁》可谓是戳了他们的肺管子。但类似诗歌岂止一首?白氏的讽喻诗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的,首首尖锐深刻,我们简单摘取几句。】

      【《重赋》一诗,揭露的是统治者对民众的残酷剥削: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百姓们种植桑麻、绩麻纺丝,所求的不过是让自己活下来,但是沉重的赋税让他们连这一点小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

      “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百姓们的生活是“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官府中是什么景象呢?——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非常纯熟,用浅切的语言将事件娓娓道来,中间又穿插大量的环境渲染,再将百姓生活情状与官库的实际情境形成对比,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自然触目惊心,但更触目惊心的,是他写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那就是他看到的现实。】

      乡野。

      有农户禁不住偷偷饮泣,是啊,这哪里是诗,这就是他们经历过的现实啊。

      与此同时,那些鱼肉乡里的县尉官吏却像被踩中了尾巴似的,暴跳如雷:“一派胡言!百姓交税天经地义,他白居易是什么人,也敢置喙此事?该参,该贬!”

      “不错!我们让交的只是一些余物,哪有那么夸张,此人分明是危言耸听!”

      “可是……本来就没有余物啊!”

      一个刚刚步入官场的文书小声反驳,很快就被身旁的人拽住袖子,无声示警。

      所有人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诗中所写俱是真实,那丝绸绢帛,根本不是什么“余物”,而是百姓生计所系,这些东西全被州郡长官强征了去,标榜成所谓的政绩,讨好上级,换来朝廷的一点嘉奖,至于治下百姓过得怎么样,谁又在乎?

      我有我的青云路。

      终南山。

      李白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他在这开元天宝,哪见过这般景象?

      “白居易之诗确实与你颇有渊源,两相对照之句,似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微微颔首,却又道:“然则其诗专为百姓言事,则更详切。我似乎有些明悟白居易为何要倡行新乐府了。”

      诗以观政,见到了如此多的社会弊病,没有一个心存良知的诗人能忍住不发声。

      韩愈的嘴唇抿成一条直线,胸中文思激荡,很快就成形了一篇酣畅淋漓的疏奏雄文。

     &ems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