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前代人苦于不知后事,直接开摆;后朝词人却如同开卷考试:“应该是指辛弃疾南归至今,一共四十三年吧!”

      南宋,扬州。

      词人姜夔正流徙于此。他仕途不顺,四次归乡参加科举,俱是名落孙山,只好四处流寓漂泊。扬州山水灵秀,他早有向往,故而在此驻足。可此时的扬州城到底没有往日繁华。他想着《永遇乐》中的词句,叹了一口气:

      “四野萧条,寒水自碧。扬州城,哪堪当年烽火啊……”

      【不错,课本注释说了,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四十三年。他登高揽胜,除了历代兴亡入眼,还想起了自己的曾经,想起扬州路上的抗金烽火。这里涉及到辛弃疾的生平,我们简单说一下。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的沦陷区,绍兴三十一年的时候,金主完颜亮南侵,中原地区的百姓不堪驱使,纷纷起义。辛弃疾也趁机拉起两千人的队伍,去投奔义军首领耿京。他才华横溢,见识卓越,很快在其中崭露头角,被任命为掌书记,主要负责的是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要。】

      “这辛弃疾还会打仗?怪倒是文武双全了。”

      众位帝王感兴趣地挑挑眉。李世民顺便啧了一声:“那宋朝朝廷懦弱,百姓却是有血性。”

      这么说着,倒有些为万民不值了。

      【辛弃疾审时度势,建议耿京归顺朝廷,接受南宋的统一领导。耿京首肯,并派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

      众位帝王愈发赞赏了:“赤胆忠心,眼光敏锐,实在是良臣!”

      汴京城里的赵匡胤脸色好上几分,总算听到条正常的消息了。一旁的赵光义觑着他的脸色讨巧:“若不出意外,朝廷与义军联合,形势必会翻然一变吧!”

      赵匡胤点头,还来不及高兴,便听水镜里说:

      【然而,正当辛弃疾在这边一切谈妥,高高兴兴回城的时候,义军那边出乱子了。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伙同其他人杀了耿京,投降金国。】

      “这这这……这不是添乱吗!”

      人家才和朝廷谈好,这边就投降叛国,让皇帝怎么想?!大家很是为辛弃疾捏一把汗。

      南宋。

      陈亮却是笑了起来:“幼安兄当年神勇,每每提起,我便会神往兄当年的马上英姿。”

      辛弃疾淡笑摆手:“谬赞了。”

      【消息传来,辛弃疾当场恼怒,随即率五十人驰向金军大营,出其不意抓获还在和金将宴饮的张安国,带着他一路疾驰,生生甩开五万金兵,将张安国活捉,献俘朝廷。】豁!

      刘彻当场不淡定了:“深入敌营活捉叛徒,视五万金兵如无物,这是天生将才!”

      底下的大臣也不淡定了,尤其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一个是将领,一个是少年英豪,自然深知活捉叛徒是最好的做法,也知晓这么做的难度,可辛弃疾竟然做到了!霍去病双眼放光:

      “义士骁勇,真想同他一见!”

      刘彻闻言表示赞同,他望着水镜里楚棠放出的图片,眼中真是又羡慕又嫉妒,这种人才怎么不生在他武帝朝呢!

      咸阳。

      嬴政问一旁的蒙恬:“蒙将军,深入敌营,活捉叛徒,全身而退,若是你,有几成把握?”

      蒙恬掩下眸中火热,谨慎道:“臣不敢托大。”

      却是没有回答。

      嬴政也不怪罪,他看向水镜,眼里闪过一道精光:“这辛弃疾,岂止是文武双全。”

      分明说保守了。

      唐朝。

      有过戎马经历的李世民对辛弃疾就更加赞赏了:“此子若在大唐,当是一员猛将!”

      忠臣点头,深以为然。这样的人才,不封将军,等着落灰吗?明珠蒙尘,不仅是皇上的耻辱,更是他们满朝文武的耻辱!

      帝王个个眼馋,文人们也不淡定。本以为大家在同一个赛道,结果辛弃疾竟然文体两开花?

      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