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1/2)
【我们可以联系李煜的《相见欢》来理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里,李煜借夜月和梧桐构成一幅凄清之境,而在李清照笔下,梧桐又逢上了细雨,梧桐叶宽大,细细密密的雨珠在梧桐叶上一点点汇集,再一滴滴滑落下来,由此才有“点点滴滴”的效果。
而前面的“到黄昏”则暗示雨一直下个不停,“无边丝雨细如愁”,这细细密密的雨也便织成一片愁网,笼罩在词人心头。于是,细雨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哀伤愁思的象征。】
“愁苦难捱,又逢上秋雨霏霏,怎会不伤怀?”李煜喃喃着,相较来看,竟觉此时光景是分外眷顾他了。
唐朝。
长孙皇后第一次见这样清丽婉约的词,又兼作者是个疑似被负的多情才女,天然便生出几分同情,不由得心疼道:
“苦了这姑娘,点点滴滴,听得这样分明,怕不是数着时辰过。”
一滴滴,一声声,仿佛将时间都拉长了,当真是度日如年。
一旁的李世民接着袍袖握住自家皇后的手,轻轻拍了拍。他也觉得这李清照令人同情,但相思之苦、儿女情长注定不会成为他关注的重点,这首相思怨词,怎么就和辛词选在一起了呢?他想起《永遇乐》的悲愤沉痛,这思想价值,似乎不太够得上啊!
【所以总结一下,李清照这首词主要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手法,先以一组叠字折射出自身的凄凉孤寂,再以一系列典型意象渲染悲凉的气氛,达到不言愁而字字是愁的效果,最后的结句直接发出半生孤寂的慨叹,而此情此景,又远远不是一个“愁”字能简单概括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清照会这样愁呢,她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因为赵明诚那个负心汉呗!”
众人一下子炸开了锅,结合前面的介绍以及现在的一通分析,他们已经很确定李清照是被丈夫抛弃,才在词中抒发自己的幽怨,并脑补了一出多情才女痴恋薄幸郎,薄幸郎三心一意冷落发妻、引得妻子在深闺自怜、终日以泪洗面的故事,纷纷骂起赵明诚不识好歹。
李府。
连李格非都陷入了和大家一样的想法,沉着脸思考怎么才能出这口恶气,纵然事情还没发生,但词里写的还是自己的女儿啊!他这个做爹的看着心疼。
“女儿啊,你放心,实在不行爹让人套麻袋把那负心汉打一顿!”
正因为词中透露出来的凄惨境遇心中有些酸涩的李清照:???
爹您原来……这么莽的吗?
一转眼,自家母亲眼中竟隐有赞同之意。
李清照:……
爹娘真好,她哭死。
【前面提到李煜,词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后两位的人生经历,其实有些像。】
不是,唐前诸人一愣,李煜也就算了,反正没听说过,这写词怎么也有李白的是?
“李白不是诗仙吗?”
咋又词家三李了,也没说他是词仙啊!
当事人李白顶着好友杜甫半是惊叹半是意外的目光一摊手,表示自己也很懵。
北宋。
正在生闷气并将水镜里的讲解当做背景音的赵匡胤心里一个激灵,瞳孔猛然放大。李煜他熟啊!
南唐养尊处优的风雅皇子,好写些风流词作,一朝登基为帝不娴政事,被他攻破国都沦为阶下囚,风流小词写不了了,竟是些愁啊怨的,李清照和他的的人生经历相似……
“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
赵匡胤倒吸一口凉气,那就是,大宋……他眼前一阵发黑,一把打开赵光义搀扶的手,厉声喝道:
“给朕记,把水镜里接下来说的话一字不漏地记清楚!”
他倒要看看,后代那些不肖子孙到底做了什么孽,把大宋嚯嚯成两半。
不止赵匡胤,诸位有识之士谁不知道李煜的经历,李清照的经历和他相似
这里,李煜借夜月和梧桐构成一幅凄清之境,而在李清照笔下,梧桐又逢上了细雨,梧桐叶宽大,细细密密的雨珠在梧桐叶上一点点汇集,再一滴滴滑落下来,由此才有“点点滴滴”的效果。
而前面的“到黄昏”则暗示雨一直下个不停,“无边丝雨细如愁”,这细细密密的雨也便织成一片愁网,笼罩在词人心头。于是,细雨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哀伤愁思的象征。】
“愁苦难捱,又逢上秋雨霏霏,怎会不伤怀?”李煜喃喃着,相较来看,竟觉此时光景是分外眷顾他了。
唐朝。
长孙皇后第一次见这样清丽婉约的词,又兼作者是个疑似被负的多情才女,天然便生出几分同情,不由得心疼道:
“苦了这姑娘,点点滴滴,听得这样分明,怕不是数着时辰过。”
一滴滴,一声声,仿佛将时间都拉长了,当真是度日如年。
一旁的李世民接着袍袖握住自家皇后的手,轻轻拍了拍。他也觉得这李清照令人同情,但相思之苦、儿女情长注定不会成为他关注的重点,这首相思怨词,怎么就和辛词选在一起了呢?他想起《永遇乐》的悲愤沉痛,这思想价值,似乎不太够得上啊!
【所以总结一下,李清照这首词主要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手法,先以一组叠字折射出自身的凄凉孤寂,再以一系列典型意象渲染悲凉的气氛,达到不言愁而字字是愁的效果,最后的结句直接发出半生孤寂的慨叹,而此情此景,又远远不是一个“愁”字能简单概括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清照会这样愁呢,她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因为赵明诚那个负心汉呗!”
众人一下子炸开了锅,结合前面的介绍以及现在的一通分析,他们已经很确定李清照是被丈夫抛弃,才在词中抒发自己的幽怨,并脑补了一出多情才女痴恋薄幸郎,薄幸郎三心一意冷落发妻、引得妻子在深闺自怜、终日以泪洗面的故事,纷纷骂起赵明诚不识好歹。
李府。
连李格非都陷入了和大家一样的想法,沉着脸思考怎么才能出这口恶气,纵然事情还没发生,但词里写的还是自己的女儿啊!他这个做爹的看着心疼。
“女儿啊,你放心,实在不行爹让人套麻袋把那负心汉打一顿!”
正因为词中透露出来的凄惨境遇心中有些酸涩的李清照:???
爹您原来……这么莽的吗?
一转眼,自家母亲眼中竟隐有赞同之意。
李清照:……
爹娘真好,她哭死。
【前面提到李煜,词家三李,李白、李煜、李清照,后两位的人生经历,其实有些像。】
不是,唐前诸人一愣,李煜也就算了,反正没听说过,这写词怎么也有李白的是?
“李白不是诗仙吗?”
咋又词家三李了,也没说他是词仙啊!
当事人李白顶着好友杜甫半是惊叹半是意外的目光一摊手,表示自己也很懵。
北宋。
正在生闷气并将水镜里的讲解当做背景音的赵匡胤心里一个激灵,瞳孔猛然放大。李煜他熟啊!
南唐养尊处优的风雅皇子,好写些风流词作,一朝登基为帝不娴政事,被他攻破国都沦为阶下囚,风流小词写不了了,竟是些愁啊怨的,李清照和他的的人生经历相似……
“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
赵匡胤倒吸一口凉气,那就是,大宋……他眼前一阵发黑,一把打开赵光义搀扶的手,厉声喝道:
“给朕记,把水镜里接下来说的话一字不漏地记清楚!”
他倒要看看,后代那些不肖子孙到底做了什么孽,把大宋嚯嚯成两半。
不止赵匡胤,诸位有识之士谁不知道李煜的经历,李清照的经历和他相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