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2.牧之赋与秦事抵牾者极多,如阿房广袤仅百里,牧谓“覆压三百余里”。始皇立十七年始灭韩,至二十六年尽并六国,则是十六年之前,未能致侯国子女也……阿房终始皇之世,未尝讫役……歌台舞榭,元未落成,宫人未尝得居。——赵与时《宾退录》

      3.晚唐时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治十分腐败。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岌岌可危,唐敬宗李湛却依旧“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又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出自备课资料,找了下也没找到最终出处,将就贴一下吧4.《过华清宫》

      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6.南戏,元末明初盛行于南方的一种戏剧,比如遥远的第一课曾提过的高明《琵琶记》

      7.教学内容参考黄厚江《阿房宫赋》名师课例和《鉴史料析文体辨真意——不急精品课〈阿房宫赋〉品鉴》(余倩雯)

      第117章 阿房宫赋10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朱元璋颇有些感兴趣,他对南戏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相当熟悉。前元之时,北曲杂剧盛行,而南方一代自宋以来便博兴的南曲戏文更是不减其辉,南北合流之后,人们的兴趣益向南戏转移,出现了一批佳作,先前楚棠提到的《琵琶记》便是其中的翘楚。眼前这幅图中的生旦二人,正是典型的南戏装扮。

      朱权对戏文一道也颇有心得,他不仅爱听,还爱写,笔下有神仙道化的逍遥,也有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这样的风流韵事,当即便道:

      “南戏多为花前月下、儿女婚姻之作,似水镜上这般形状,莫非也是一段帝王妃子,借讽美色误国?”

      不怪他有此猜测,那提到的《梧桐雨》,用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之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寄意悲切;而《汉宫秋》则是敷衍昭君出塞的旧事,倒置胡汉情势,写尽家国衰败之痛。两部作品,俱是以帝王妃子之情寄托兴亡之慨。

      一旁的朱棣亦通曲道,他看得更仔细些,接着道:“十七弟的想法不无道理,但观水镜情貌,那小生装扮似不像帝王,倒似是个书生。”

      楚棠放的是一个只到人物肩部的圆形小图,也是自书封上截下来的,不仔细看的确有些看不真切。众人听得朱棣提醒,又细细看了一会,只道朱棣说得有理。

      “照这么说,一个书生怎么牵扯上兴亡之感了?难道这书生是文丞相?”

      朱樉摸着下巴猜测,话音刚落就被人在后脑上拍了一把,朱樉抬头欲怒,结果就见朱元璋黑着脸气冲冲一顿骂:

      “你个龟儿!文丞相赤胆忠心宁死不降,为宋室从容赴死,哪来一段风月情浓?哪个文人敢这样编排?再开口能不能过过脑子?!”

      朱樉被骂得有点拉不下脸,又是不满又是委屈地嘀咕道:“那和国家兴亡有关的书生,眼见得的不就是一个文丞相吗?”

      离得近的、名气大的、符合条件的,确实没有比文天祥更合适的了。朱元璋一哽,也不想争论了,挥挥袖子没好气道:“行了行了,猜什么猜,一会儿后辈不就要讲了?”

      众人:……

      也不知道这个话头到底是谁起的。

      元朝。

      山水江南,曲水流觞,一众耄老向着正中央的人道贺:“仁甫贤弟,名流千古可不是一件易事啊!”

      一身落拓的白朴遥遥举盅:“谬赞了。”

      他本是心灰意冷,再作词曲不过一抒愁情。曲剧鄙薄,士人君子多不屑为之,可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已经是最能写心的文字了。所幸,后人并未辜负这份心。

      白朴半是悲叹半是欣喜,复斟一杯酒:“多谢诸位了。”

      又看一眼天边水镜,扬手一饮而尽。

    &em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