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房玄龄咳了一声老神在在,这不是在说爱民吗?

      “由于对秦君有怨,苦秦久矣,固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那这历史周期率所指又为何?”李世民蹙眉。

      嗯……长孙无忌动了动嘴唇:“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转头对李世民拱手道:“以臣所见,这历史周期率似乎是在说王朝覆灭的规律。”

      “呃……”李世民凝神精思,“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魏征:……

      在这份谏书里出不去了。

      三国时期。

      曹丕再次沉吟着念起那句“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曹操也没空瞪他了,史书昭彰、后人总结,自家儿子这话说得再怎么不中听也在理。

      但是……

      曹操忍不住好奇:“子桓,你怎么会生出这样的想法?”

      他这好儿子不会是抱着这种迟早会死的想法治国的吧?!

      盛唐。

      杜甫一声喟叹,对李白说道:“我之在后世的声名,亦在那些为民呼号的篇什,所谓立场,楚姑娘是希望我们与百姓处在一端吧!”

      李白颔首:“楚姑娘对百姓的殷忧,似乎与我等不同。”

      他无法再过多解释,这只是一种模模糊糊地感觉。先师遗训,敬天保命,效君王、恤百姓、成德业几乎是他们的从政本能,可楚棠似乎并不出于此,倒好似……倒好似自然而然将自己放在百姓一边似的!可百姓,他们会有这般意识吗?

      中唐时期。

      白居易忆起楚棠讲《琵琶行》一章时,似乎也称赞他兼善天下多过欣赏独善其身,着重说的也是那些讽喻诗,赞之为民呼号。

      “我辈士人,歌民事、补时政是职责所在,将民事上达天听,才有裨补之机,这是诗教的道理。杜牧的赋文中同样有人民,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等句,分明一片殷忧赤心,这也是先前肯定过的,如何又说他的立场不对?”

      为君分忧,劝谏皇廷难道所行有差吗?

      秦朝。

      嬴政双眼凝了凝,他倒真想去问一句,秦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有哪些?

      作者有话要说:

      为了给完结造势扯了一堆有的没的总算扯完了,铺垫到这里差点把自己给坑死。是的,根据楚老师作死的程度的确还有一个作业和两篇课文就完结了,接下来请看:小李杜的恩怨情仇;官逼民反为哪般;返场嘉宾创死所有人……

      1.对课文的讲解仍是参考黄厚江名师示范课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里取写给妻子之意(另有观点写给友人)

      3.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4.彼始皇者,弃仁义而用威力,此可以吞并而不可以守成,贻训子孙,贪暴而已。——虞世南5.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

      6.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会招致人民反对与自身的灭亡,这当然没有错,但“使六国各爱其人”往后的说法就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了。秦国不以六国为鉴,后来的君王又不以秦为鉴,这令作者感到非常痛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杜牧的立场其实是在统治阶级的。

      另一方面,他认为封建君主如果能做到“爱民”就可以“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这也违背历史规律。不说秦亡的根本原因不止不爱民,封建帝王的本质也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爱民。而且,这些王朝本身也无法摆脱历史周期律。——参考教参上霍松林老师对《阿房宫赋》的解读7.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都出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