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汉朝。

      年轻的司马迁深深地觉得自己被震撼到了,他平素最喜欢那些游侠义士英雄人物,而英雄往往落寞,百般磋磨不得脱,又让人痛惜泪落。

      他觉得自己在林冲的身上好像看到了那些悲情寥落的英雄的影子,虽然林冲的性子过于忍耐,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但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这个活生生的人借着施耐庵的文字,借着后世人的演绎,鲜活地立在了他面前。

      “林冲之血肉,尽在此篇之中矣。”

      他再次确信了一句话:“施耐庵,超世之才!”

      文人各自感叹,四野之间同样热闹极了。

      林冲复仇一段,书中写得鲜活,电视剧也拍得较为还原,甚至比起纯文字在感官上的刺激更强一些。

      但这凛凛生风的打斗模样却并未让人觉得血腥残忍,盖因先前的林冲被欺负得太狠了,过得太憋屈了,一朝奋起,倒让大家有种大仇得报的感觉。他们激动极了,有些人甚至在看的过程中就忍不住拍手称快。

      “杀得好!就该像歌里唱的似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水镜里的林冲真是好武艺,恶人就该杀!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林冲为何而忍?忍,不过是心存幻想,苟且求生;而他的狠,不过亦是绝境中的一种求生之举。忍狠之间,唯一“生”字。那林冲为什么会有这样由忍到狠的转变呢?相信大家心中已有答案。】

      明朝。

      罗贯中沉沉一叹:“林冲所为,全在‘逼不得已’四字尔。”

      话音刚落,仿佛应和似的,水镜上出现了一个朱笔鲜红的“逼”字。

      【不错,是逼。我们将视角转换,相国寺里辱娇妻是逼;白虎堂上设奸计是逼;野猪林中谋性命是逼;火烧草场断后路还是逼。

      权贵阶级就这样一步步为了自己的私欲将林冲逼上一条不归路,反过头来又说他是贼配军,是罪民。颠倒黑白,倒打一耙,不外如是!

      逼上梁山、官逼民反,水浒解说里老生常谈的两个词,在林冲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一番话说得抑扬顿挫,掷地有声。

      未央宫中,刘彻轻轻啧了一声,大逆不道的言论听得多了,他这时倒没有自己预想中的那般生气,修长的手指有节奏地在椅背上轻点,心思深沉的君王意态不明道:

      “楚棠的论调还真是,一如既往。”

      底下的有些大臣却是听着不舒服了,什么权贵阶级,高俅是官,他们也是官,这“权贵阶级”岂不是指着他的鼻子骂?

      “反就是反,林冲戴罪之身,又身负数条人命,难道不是罪上加罪么?”

      “就是,若任其快意恩仇,那朝廷律法何在,公序良俗何存?!”

      “小女无知之言!”

      有人开头,后面的话就好说多了,一个个广袖端肃义正词严的模样,当真显得公正无偏极了。

      上首的刘彻看着底下大臣吵吵嚷嚷的模样忍不住在心里冷笑,倒是小霍去病耐不住性子,争辩了几句“如果不是高衙内先起歹心,高太尉纵子行凶赶尽杀绝,林冲怎会如此”云云。

      唐朝。

      听闻此言的杜牧幽幽一叹,先前读过的史书在脑中翻覆:“民困乏则乱生,水浒题旨既在此,那啸聚山林之好汉,未尝不俱有无奈之意。”

      “奸贼在野,或乱一人一户;奸贼居于朝,则乱之途愈广矣。”

      另一边的杜甫半是感叹半是忧愤,他想起水镜里说的李林甫,位高权重,祸害朝纲,有贼如此,国如何平?

      【大家如果读原著的话,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鲁智深的故事里,他为弱女出头,后来又遭高太尉记恨,最终流落。林冲这一遭故事,亦是从高衙内欲行不轨开始。人物的行为都出于一种外力的压迫,这其实是《水浒传》这本书的一贯写法。】

      楚棠贴出原著的目录。

      【《水浒》的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王教头就是前面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