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12节(1/4)
当年他讨黄巾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后来朝廷又诏令要遣散因征讨黄巾而封官的官吏,他疑心自己也在被遣之列,故而想与督邮交涉,希望能免于被遣。
结果督邮称病不见,他一气之下,闯入其中怒鞭督邮,挂印而去。所以听到这个趾高气扬滥收贿赂的督邮,刘备本能地没有好脸色。
【这种小人当然为君子所不齿,但是他是上级派来的,按规矩县令要“束带见之”,穿整齐了恭恭敬敬地去拜见上官。
陶渊明本就性情刚直见不得官场虚伪,当下不堪其辱,说出了那句很有名的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二!解印辞职,从此再没有出来当过官。】
“好,有血性!”刘备赞道。他生于燕赵之地,最是豪放,佩服血性男儿,陶渊明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子很对他胃口。
曹操也点头称赞:“是个有骨气的。”虽为文人,却有豪侠之气。
【这次辞官他很高兴,终于回归初心了,爽啊!“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曾经就像那被关在笼中的鸟,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森林中去,像那池子里的鱼,日日思念曾今的山泽。
这里是一个比喻的手法,其实我们是可以看到他的遗憾的,白白浪费十三年,违背自己的本心屈身官场,好在他现在解脱了,他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当官哪有种田好?我就是我,要做不一样的烟火,从此,官场少了一个大怨种,寻阳多了一个隐士。】
怨种?
陶渊明琢磨了一下这个新词,怨,恚也。说得不错,自己当官的时候,可不就是个大怨种吗?天天气不顺,还是归隐田园得好。
杜甫摇摇头,似是遗憾又似是轻嘲:“可惜陶元亮终究不是达道之人,自我认识实在是太晚了。”
第14章 归园田居3
王维隔空表示认同:“徒费十三年,实在可叹。陶潜性情天真,可惜颇耽溺于杯中之物,那家里的谋生之道呢?你虽然有酒喝,但可曾想过家中妇子会忍饥挨饿?”
一旁的刘氏听罢之句心中熨帖,旁人只会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她却想到了他家中妻子,贫困之家何以为继呢?不曾想自己的丈夫竟然也考虑到这一点,着实令她惊喜又欣慰。
刘氏轻轻坐在他身边,握住他的手眉眼温柔:“相公宽仁,我今日愈发知晓了。”
王维也抬眼看她,微微一笑:“娘子放心,我定不会如他一般。”
“不会如他一般归隐么?”她故意挑眉。
“不会如他一般,愧对家中妇子。”
北宋。
苏轼为偶像的选择叹服:“先生想要出仕便去做官,不认为这是令人嫌恶的行为;想要归隐便去归隐,不认为离开官场就是品行高尚。当真是一个率真的贤士!”
【所以,陶渊明归隐就是为了“守拙”,要持守自己愚拙的天性,不学巧伪,不争名利。那么大家继续往下看,想一想,陶渊明决定如何“守拙”呢?】
“如何守拙?这问得倒是有趣。”陶渊明笑道。
他自认是个愚拙之人,学不会官场逢迎,奴颜婢膝,一腔真意半数付与田园,半数宣于诗书,这后辈以拙解诗,以拙解人,倒可以算得个知音。
当然,陶渊明并不知道后世有教参,又有诗词鉴赏词典,楚棠只是个知识上的二道贩子,将别人的解析转换过来讲出来而已,他千载之下的知音,其实另有其人,而且不止一个。
“自是归隐田园,躬耕陇亩。”王绩负手,饮一口酒,悠悠然答道,这种题目对他来说自然毫无难度。
“造精舍,读诗书,事弄桑,可称守拙之举。”白居易念念有词。
“于自然中守天性,先生自是一流人物!子由,等我们兄弟年老之后,也回家乡隐居,你觉得如何?
苏轼也被挑起了田园之思,他们兄弟二人还未出仕,如今在家读书,准备来年科考。峨眉灵秀,山川钟情,又称桑梓之思,若以后年老,辞官归隐,却是一个好去处。
苏辙觉得兄长的提议很好,一个弟控的觉悟:只要能跟着哥哥就没有什么不好的。他们兄弟二
结果督邮称病不见,他一气之下,闯入其中怒鞭督邮,挂印而去。所以听到这个趾高气扬滥收贿赂的督邮,刘备本能地没有好脸色。
【这种小人当然为君子所不齿,但是他是上级派来的,按规矩县令要“束带见之”,穿整齐了恭恭敬敬地去拜见上官。
陶渊明本就性情刚直见不得官场虚伪,当下不堪其辱,说出了那句很有名的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二!解印辞职,从此再没有出来当过官。】
“好,有血性!”刘备赞道。他生于燕赵之地,最是豪放,佩服血性男儿,陶渊明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子很对他胃口。
曹操也点头称赞:“是个有骨气的。”虽为文人,却有豪侠之气。
【这次辞官他很高兴,终于回归初心了,爽啊!“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曾经就像那被关在笼中的鸟,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森林中去,像那池子里的鱼,日日思念曾今的山泽。
这里是一个比喻的手法,其实我们是可以看到他的遗憾的,白白浪费十三年,违背自己的本心屈身官场,好在他现在解脱了,他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当官哪有种田好?我就是我,要做不一样的烟火,从此,官场少了一个大怨种,寻阳多了一个隐士。】
怨种?
陶渊明琢磨了一下这个新词,怨,恚也。说得不错,自己当官的时候,可不就是个大怨种吗?天天气不顺,还是归隐田园得好。
杜甫摇摇头,似是遗憾又似是轻嘲:“可惜陶元亮终究不是达道之人,自我认识实在是太晚了。”
第14章 归园田居3
王维隔空表示认同:“徒费十三年,实在可叹。陶潜性情天真,可惜颇耽溺于杯中之物,那家里的谋生之道呢?你虽然有酒喝,但可曾想过家中妇子会忍饥挨饿?”
一旁的刘氏听罢之句心中熨帖,旁人只会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她却想到了他家中妻子,贫困之家何以为继呢?不曾想自己的丈夫竟然也考虑到这一点,着实令她惊喜又欣慰。
刘氏轻轻坐在他身边,握住他的手眉眼温柔:“相公宽仁,我今日愈发知晓了。”
王维也抬眼看她,微微一笑:“娘子放心,我定不会如他一般。”
“不会如他一般归隐么?”她故意挑眉。
“不会如他一般,愧对家中妇子。”
北宋。
苏轼为偶像的选择叹服:“先生想要出仕便去做官,不认为这是令人嫌恶的行为;想要归隐便去归隐,不认为离开官场就是品行高尚。当真是一个率真的贤士!”
【所以,陶渊明归隐就是为了“守拙”,要持守自己愚拙的天性,不学巧伪,不争名利。那么大家继续往下看,想一想,陶渊明决定如何“守拙”呢?】
“如何守拙?这问得倒是有趣。”陶渊明笑道。
他自认是个愚拙之人,学不会官场逢迎,奴颜婢膝,一腔真意半数付与田园,半数宣于诗书,这后辈以拙解诗,以拙解人,倒可以算得个知音。
当然,陶渊明并不知道后世有教参,又有诗词鉴赏词典,楚棠只是个知识上的二道贩子,将别人的解析转换过来讲出来而已,他千载之下的知音,其实另有其人,而且不止一个。
“自是归隐田园,躬耕陇亩。”王绩负手,饮一口酒,悠悠然答道,这种题目对他来说自然毫无难度。
“造精舍,读诗书,事弄桑,可称守拙之举。”白居易念念有词。
“于自然中守天性,先生自是一流人物!子由,等我们兄弟年老之后,也回家乡隐居,你觉得如何?
苏轼也被挑起了田园之思,他们兄弟二人还未出仕,如今在家读书,准备来年科考。峨眉灵秀,山川钟情,又称桑梓之思,若以后年老,辞官归隐,却是一个好去处。
苏辙觉得兄长的提议很好,一个弟控的觉悟:只要能跟着哥哥就没有什么不好的。他们兄弟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