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100节(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msp; 李格非抹了一把脸,有些尴尬道:“女儿啊,为父先前同你说的话,你就忘了吧。”

      他就不该乱点鸳鸯谱!

      【正当词人伤怀之际,窗外又传来了滴滴答答的雨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中词人又是如何借意象表达情绪?】

      宋初,汴京。

      西楼之上的李煜无言独立,中天一钩残月照彻庭院,院中的梧桐在月色下投下黑沉沉的寂寂的影,此情此景,倒是和那女词人有相同的感怀了。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他低吟了一句,忽然觉得自己和李清照很像。

      晚唐。

      温庭筠心有所感,怅然吟诵:“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北宋。

      苏轼语带叹息:“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值此怅然之际又闻桐叶雨声,她这一夜,怕是又要难眠啊!”

      【我们可以联系李煜的《相见欢》来理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这里,李煜借夜月和梧桐构成一幅凄清之境,而在李清照笔下,梧桐又逢上了细雨,梧桐叶宽大,细细密密的雨珠在梧桐叶上一点点汇集,再一滴滴滑落下来,由此才有“点点滴滴”的效果。

      而前面的“到黄昏”则暗示雨一直下个不停,“无边丝雨细如愁”,这细细密密的雨也便织成一片愁网,笼罩在词人心头。于是,细雨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哀伤愁思的象征。】

      “愁苦难捱,又逢上秋雨霏霏,怎会不伤怀?”李煜喃喃着,相较来看,竟觉此时光景是分外眷顾他了。

      唐朝。

      长孙皇后第一次见这样清丽婉约的词,又兼作者是个疑似被负的多情才女,天然便生出几分同情,不由得心疼道:

      “苦了这姑娘,点点滴滴,听得这样分明,怕不是数着时辰过。”

      一滴滴,一声声,仿佛将时间都拉长了,当真是度日如年。

      一旁的李世民接着袍袖握住自家皇后的手,轻轻拍了拍。他也觉得这李清照令人同情,但相思之苦、儿女情长注定不会成为他关注的重点,这首相思怨词,怎么就和辛词选在一起了呢?他想起《永遇乐》的悲愤沉痛,这思想价值,似乎不太够得上啊!

      【所以总结一下,李清照这首词主要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手法,先以一组叠字折射出自身的凄凉孤寂,再以一系列典型意象渲染悲凉的气氛,达到不言愁而字字是愁的效果,最后的结句直接发出半生孤寂的慨叹,而此情此景,又远远不是一个“愁”字能简单概括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清照会这样愁呢,她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因为赵明诚那个负心汉呗!”

      众人一下子炸开了锅,结合前面的介绍以及现在的一通分析,他们已经很确定李清照是被丈夫抛弃,才在词中抒发自己的幽怨,并脑补了一出多情才女痴恋薄幸郎,薄幸郎三心一意冷落发妻、引得妻子在深闺自怜、终日以泪洗面的故事,纷纷骂起赵明诚不识好歹。

      李府。

      连李格非都陷入了和大家一样的想法,沉着脸思考怎么才能出这口恶气,纵然事情还没发生,但词里写的还是自己的女儿啊!他这个做爹的看着心疼。

      “女儿啊,你放心,实在不行爹让人套麻袋把那负心汉打一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