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122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辨析完这些词的不同含义,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抛来也好,抛给也好,送来也好,都是不怀好意、不能接受的,鲁迅先生真正提倡的是“拿来”,所谓“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他的中心论点。

      既然如此,迅哥儿为什么要在前面废那么多笔墨来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呢?】

      话音刚落,没想到朱元璋率先坐不住了,他啪地一下站起来叫道:

      “你管这叫浪费笔墨??!”

      第102章 拿来主义5

      “就是啊!”

      朱橚和自家老爹站在统一战线:“若不是前面这闭关、送去、送来的,我们哪能知道后世有那么多闹心玩意?”

      “没错!”

      朱樉义愤填膺地点头:“不然我们怎么知道异邦诸国觊觎华夏竟至做出这等猪狗不如的事!”

      他咋咋呼呼的,显然也是被气得不轻。

      没有人听到这些会不气,华夏是他们的华夏,后人是他们的子孙,自家人被人闯进门来打,这是往他们心上戳刀子!

      朱家人闹哄哄地商量起水师筑防的事宜,每次一听后世发生的种种屈辱,他们就深感自己的兵还不够,刀还不利,火器还不猛。

      南宋。

      代入感拉满的宋孝宗惊出一身冷汗,而辛弃疾则是握紧了拳头下死命练兵。国弱受辱,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唐朝。

      韩愈语气凝重:“列举错处,逐一批驳,鞭辟入里,使人一读即知真伪好恶,自然引出首倡之灼论,如医者辨症明而施针药,此非大家不能为。”

      他叹息着,言语间是难掩的敬佩。新文学之人,缘何如此多殷忧之士?韩愈这样问,其实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铺纸研磨,他忍不住想要写些什么,才能一抒胸中激荡。

      另一边。

      柳宗元也看出了鲁迅行文的章法之妙:“析错处而真意自明,文中穷举其时多样举措、心态,即杜绝一切动摇侥幸之心理,直指‘拿来’,破立之中,自见真章,此为文之妙法。”

      刘禹锡颔首对好友的分析表示认同,随随即又忍不住发笑,调侃道:“我怎么觉得,子厚你说的,就是楚姑娘稍后要讲的内容呢?”

      “嗯?”

      犹自咀嚼文章的柳宗元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

      楚棠:【其实这是一种驳论的结构,先破后立,指明对方的错处,逐个击破……】

      “……”

      柳宗元将目光移向刘禹锡,后者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摊手:“我说得没错吧!”

      柳宗元:“循循善诱,夫子之道……”

      他一本正经地试图解释,说到一半还是放弃一般忍俊不禁地摇头,干脆和好友一齐大笑起来。

      识破套路之后,代入感忽然就不那么强了呢!

      【错误态度不可鉴,在鲁迅先生看来,首先我们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那么,他又是如何阐述“拿来”的呢?

      请大家阅读第8~10自然段,思考,第八自然段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里面一共列举了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拿来主义者又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

      楚棠一口气在课件上列出了四个问题,这就导致没有地方放原文,不过问题不大,不少人早已将文章抄了下来,此时正好低头看自己的手抄本。

      有了前面的内容作铺垫,其实后面的文段对许多文人来说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惯常出题的欧阳修浏览完后点了点水镜中的问题,兀自唇角带笑:“既问‘大宅子’喻指何物,下句又明言‘文化遗产’,岂非有提示答案之嫌?”

      参与主持科考的梅尧臣同样眼光老辣,当即点头,语带调侃:“看来楚姑娘是位良善的考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