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初疲于抵御羌人的梁国,不知何时,竟已变得如此强大。

      也是从那时候起,光昭帝开始将一直倚重的藩王视为威胁,不着痕迹地削减包括秦王在内的藩王的势力。秦王在太子砸死自己儿子的那一刻起,便生出了谋反之心,对于朝廷的这种做法自然更为愤恨。

      然而朝廷每一回削减秦王的势力,都师出有名,实打实地揪住了秦王的错处,秦王明面儿上也不好反驳什么,只是暗地里,他免不了悄悄儿地联系那些同样被光昭帝削减的势力的诸侯,激起他们的不忿之心,以便将来自己举旗谋反之时,其余藩王能够与自己遥相呼应。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藩王因削藩之事对光昭帝起了不满之心,但光昭帝早年与藩王们的亲厚终究也不是假的,且那些受罚之人都是实打实做错了事儿,光昭帝并未无中生有。要让藩王们与秦王一道发发牢骚可以,但真要让他们反了光昭帝,他们终究还是下不了这个决心。

      何况光昭帝每打一个闷棍就会给一记甜枣,着实让藩王们又爱又恨。

      秦王见还未到谋反的最佳时候,终是忍下了自己的冲动。

      待到光昭帝渐渐老去,将嫡幼子昭睿帝立为太子,最终昭睿帝登基,秦王一直以来苦苦等候的时机终于到了。

      新君不过是个毛头小子,初初登基威望不足,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于是,秦王在昭睿帝登基之后没多久,终于反了。

      他不仅自己反了,还将本该抵御的外敌羌人放入了关内,一时让朝廷焦头烂额。这才有了昭睿帝为维护国威决定御驾亲征之事。

      当时,按照约定,本该有几名藩王跟秦王共同举事,奈何方皇后早早便得了消息,使了反间计、美人计等,极力分化诸侯,拖延了他们的行动步伐,这才让他们没有追随秦王一起谋反。待到后来,秦王与羌人被昭睿帝所率之军所击溃,那些本就有些迟疑的藩王们自然就更不会再提谋反之事了。

      昭睿帝看似对藩王们信任依旧,实则早已生出了防备之心。他明白,藩王们的谋逆之心已经生出,就代表这些藩王们已经不可信了。朝廷强势时还好,这些藩王们尚能对朝廷保持表面的恭敬,一旦朝廷呈现出弱势,这些藩王就会如那闻到血腥味儿的豺狼一般,露出利爪和獠牙来。

      昭睿帝在登基的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在不激怒藩王们的情况下削藩,且还采取分化藩王的措施,厚待未曾怀有异心的藩王,打压那些图谋不轨的藩王。此举倒也见了些成效。可惜后来,昭睿帝的身体每况愈下,渐渐丧失了与藩王们慢慢周旋博弈的精力。

      在选择继承人之时,以未来的皇帝之位为饵,令各地藩王们将适龄的十几名世子送入京中,也不无趁此机会挑起藩王们之间的斗争,削弱各方势力之意。宸王作为豫王之子,起初在宗室子弟之中并不显眼,但后来,随着其他藩王世子越斗越狠,他又有云相的帮衬,便从诸多藩王之子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成为藩王之子中唯一一个获得成为皇位候选人资格之人。

      荣王则是普通宗室的代表,普通宗室之中,鲜少有他这般年轻而又优秀之人。昭睿帝也曾对他寄予厚望,可惜,他未能抓住这个机会。在泼天的权势与富贵面前,荣王终是未能保持住初心。

      眼下,其余藩王及世子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自己出局这件事,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云相和昭睿帝都觉得未必。

      历来关于皇位的争夺战都是厮杀激烈,不到最后一刻,胜负不见分晓。那些野心勃勃的藩王及藩王世子们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倘若就这么空手而归,他们谁也不会甘心。尤其齐王与赵王为了争夺这唯一的名额,各自失去了膝下精心培养的唯一一名嫡子,还与对方结下了死仇。他们膝下已无嫡子,按理说是不再具备过继子嗣给皇帝的标准,但他们能甘心就这样黯然退出吗?想想也知道答案。

      不让他们光明正大地竞争,他们可以使些手段将皇位抢到手,待他们坐上了皇位,继承人是嫡子还是庶子也无所谓了,总归是他们的儿子。

      云相与昭睿帝对藩王们的心态虽说不能算是全然了解,但也能了解个七七八八。

      昭睿帝想了想,低声与云相耳语了一番,云相一面听着,一面点头表示赞同……

      没过几日,京外便传来昭睿帝与云相在奉先祠中遇刺,重伤昏迷的消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