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1/2)
要说有关系,也有那么一点。
宋哲宗元祐六年,苏辙官至尚书右丞,也就是副丞相,因为苏轼乞求外任,他希望和苏轼同备从官,但是不被允许。
朝廷同意了苏轼的请求,没有同意苏辙。
只捞了一次还没有捞成功,后面一次的愿望也没有成功。只有这两处,还真说不上是一直捞哥哥,但这兄弟情还是挺深的。】
宋仁宗:“……”好家伙,又是宋仁宗,又是宋神宗宋哲宗的,这兄弟俩已知已经历经三朝了。
三朝啊,但凡有一朝的皇帝知道珍惜呢?
【在文学方面,“三曹”当中,曹丕是三人中垫底的那个。虽然他的文学成就不俗,但是不妨碍他在“三曹”中是垫底。“三苏”当中,苏辙是三人中垫底的那个。】
曹丕暗道:难怪天幕没有放出苏辙的代表作,就像之前天幕放出了父亲和曹植的诗作,没有放出他的作品一样。
他在文学方面比不上曹植,但是在政治方面远超曹植。
【在政治方面,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的政治观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以民为本,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哪项政策有利于民,他们就支持。
这就造成,兄弟二人哪边都不讨好。
苏轼诗写的好,一有看不惯的人或物就作诗批判,名气越大被贬得越偏。
苏辙则是比较内敛,年轻时科举差点落榜之后就不那么的激进了,但是问到他头上,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弊端。就比如王安石问他“青苗法”怎么样,他将“青苗法”实施起来会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周全了。
王安石再怎么想变法,听了苏辙说的弊端之后也压了下来。】
王安石点头,相比苏轼,他更愿意和苏辙相处,至少不会作诗骂他。咳咳,很可能是知道对诗赢不了他。
朝野上下,对这兄弟二人,还是夸赞苏辙的多些。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1037年,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他发明的美食吃法,几乎都是以“东坡”二字开头来命名的。】
天幕上出现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等十数道美食。每道美食旁边都标注了菜名,给宋朝之前的君臣们看糊涂了,不经发出疑问,苏东坡是个厨子?
倒也没有士人不能下厨的说法。
孟子所说的“君子远庖厨”,是指进了厨房,听到了食材的惨叫,就不敢吃肉了。
他们只是觉得苏轼的副业太牛了。
【苏轼因为他的政治立场,一路被贬,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就地取材,为那里的百姓谋福祉。】
第109章
宋英宗赵曙十分看好苏轼,而他的不肖子孙却将苏轼一贬再贬,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得留下遗嘱,要重用苏轼。
当然了,立遗嘱也只是求个心安。刘备临终前还说马谡不可大用呢,说了也是白说的。
【说到苏轼的政治立场,这就得提一嘴得国不正的赵匡胤了,自己是皇袍加身当的皇帝,担心部下有样学样自己皇位不稳,以至于重文轻武,在宋朝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到了近一百年后,苏轼生活的年代,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当时的丞相王安石要改革要变法,苏轼反对。
前面提到,苏轼的出发点是以民为本,而王安石的改革富国强兵,但是让百姓生活的更加困苦,势必不被苏轼赞同。
王安石不满苏轼总是和他作对。
其实苏轼并不是反对王安石改革,只是觉得没必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位者没有识人之明,再怎么改革也是徒劳。
颇为讽刺的是,王安石改革富国强兵富的是国库,有一部分变法使百姓深受其害;至于强兵,前面提到,宋徽宗、宋钦宗明明有击退金军的实力,却还是拱手而降,不是议和就是在议和的路上,幻想着金兵拿钱拿地走人。
这强兵也强了个寂寞。
哪怕换个
宋哲宗元祐六年,苏辙官至尚书右丞,也就是副丞相,因为苏轼乞求外任,他希望和苏轼同备从官,但是不被允许。
朝廷同意了苏轼的请求,没有同意苏辙。
只捞了一次还没有捞成功,后面一次的愿望也没有成功。只有这两处,还真说不上是一直捞哥哥,但这兄弟情还是挺深的。】
宋仁宗:“……”好家伙,又是宋仁宗,又是宋神宗宋哲宗的,这兄弟俩已知已经历经三朝了。
三朝啊,但凡有一朝的皇帝知道珍惜呢?
【在文学方面,“三曹”当中,曹丕是三人中垫底的那个。虽然他的文学成就不俗,但是不妨碍他在“三曹”中是垫底。“三苏”当中,苏辙是三人中垫底的那个。】
曹丕暗道:难怪天幕没有放出苏辙的代表作,就像之前天幕放出了父亲和曹植的诗作,没有放出他的作品一样。
他在文学方面比不上曹植,但是在政治方面远超曹植。
【在政治方面,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的政治观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以民为本,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哪项政策有利于民,他们就支持。
这就造成,兄弟二人哪边都不讨好。
苏轼诗写的好,一有看不惯的人或物就作诗批判,名气越大被贬得越偏。
苏辙则是比较内敛,年轻时科举差点落榜之后就不那么的激进了,但是问到他头上,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弊端。就比如王安石问他“青苗法”怎么样,他将“青苗法”实施起来会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周全了。
王安石再怎么想变法,听了苏辙说的弊端之后也压了下来。】
王安石点头,相比苏轼,他更愿意和苏辙相处,至少不会作诗骂他。咳咳,很可能是知道对诗赢不了他。
朝野上下,对这兄弟二人,还是夸赞苏辙的多些。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也就是1037年,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他发明的美食吃法,几乎都是以“东坡”二字开头来命名的。】
天幕上出现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等十数道美食。每道美食旁边都标注了菜名,给宋朝之前的君臣们看糊涂了,不经发出疑问,苏东坡是个厨子?
倒也没有士人不能下厨的说法。
孟子所说的“君子远庖厨”,是指进了厨房,听到了食材的惨叫,就不敢吃肉了。
他们只是觉得苏轼的副业太牛了。
【苏轼因为他的政治立场,一路被贬,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就地取材,为那里的百姓谋福祉。】
第109章
宋英宗赵曙十分看好苏轼,而他的不肖子孙却将苏轼一贬再贬,实在是太过分了。
他得留下遗嘱,要重用苏轼。
当然了,立遗嘱也只是求个心安。刘备临终前还说马谡不可大用呢,说了也是白说的。
【说到苏轼的政治立场,这就得提一嘴得国不正的赵匡胤了,自己是皇袍加身当的皇帝,担心部下有样学样自己皇位不稳,以至于重文轻武,在宋朝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到了近一百年后,苏轼生活的年代,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当时的丞相王安石要改革要变法,苏轼反对。
前面提到,苏轼的出发点是以民为本,而王安石的改革富国强兵,但是让百姓生活的更加困苦,势必不被苏轼赞同。
王安石不满苏轼总是和他作对。
其实苏轼并不是反对王安石改革,只是觉得没必要,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位者没有识人之明,再怎么改革也是徒劳。
颇为讽刺的是,王安石改革富国强兵富的是国库,有一部分变法使百姓深受其害;至于强兵,前面提到,宋徽宗、宋钦宗明明有击退金军的实力,却还是拱手而降,不是议和就是在议和的路上,幻想着金兵拿钱拿地走人。
这强兵也强了个寂寞。
哪怕换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