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1/2)
当初不选择攻打辽国不是因为打不赢,而是南方尚未平定,要先平定南方。
也不知道赵光义是干什么吃的?居然不打辽国。
不会是打不过吧?不会吧?
【宋神宗赵顼对改革变法十分的狂热,就连对西夏用兵,占领城池之后的防御工作也要用改革派的文臣。如果用的是武将种谔,也许在神宗朝就把西夏给灭亡了。
赵顼的这种错误的人员任命,辜负了王安石强兵的变法,也印证了苏轼的观点。
上位者不行,改革有什么用?
王安石富国强兵,富国有争议,强兵却是实打实的,可惜碰上了宋朝的皇帝,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是强了个寂寞啊。
宋朝的皇帝对得起王安石吗?】
宋神宗赵顼不由得反思,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朝堂半数官员的反对,甚至民间也颇有怨言。他以为是王安石不行,原来却是他自己的原因吗?
好家伙,苏轼居然说他不行!
苏轼:“……”不不,这种得罪皇帝的话他可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没有像苏辙那样直接在策论里抨击皇帝,也没有直接说皇帝和官员不行,只是说假如皇帝是明君且官员有能力会如何,专往好的方面说。
天幕坑他!
【《宋史》记载,王安石想改科举取士之法,将以前的以诗词歌赋为主改为以经义和策论为主。苏轼向皇帝进言:国君和国相有识人之明,科举制度不改,能够选拔出的人才也是足够的;国君和国相没有识人之明,改科举制度也是徒劳,人才还是不足。】
【说到科举,现代的中考高考已经没有了诗词歌赋这一科,不用考作诗,只要会背就行。这就导致看到夕阳西下的美景,现代人只会“卧槽”,或者是背上几句古人的诗句,再作不出像样的诗句了。
想让现代人学会作诗,得先把诗赋列入考试大纲,但是代价太大了。
王勃能够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背后是无数悻悻学子陪跑。
为个别有天赋的诗人,让所有学生陪跑,代价过于沉重。
诗人不比科研工作者对国家的贡献来的大,浪费所有学生的时间培养出一个能写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媲美的诗句的诗人,还不如简简单单的一句“卧槽”来的实在。】
【至于会背古人的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吗?是自己的东西吗?
现代编剧作不出诗句,把古人的对子、诗词都给抄烂了,张冠李戴给剧中的角色用。这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十分常见,观众也不知道剧中出现的对子和课本外诗词原本的出处。
比如“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这对子是有关苏轼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时的民间传说,曾被电视剧张冠李戴。
现在网络发达,网上一查就能知道出处,才能够出现“文抄公”一词。】
天幕下,君臣们哗然。
后世之人不会作诗只会背?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就这么断了?
那后人学的是啥?
王安石都听得呆了:“啊这,后世改的好彻底啊。”将诗词歌赋踢出考试大纲的结果,是后世子孙只会卧槽,或者是背前人诗句,他都不知道该不该高兴。
延续文化传承是浪费时间?
他只是提议降低诗词歌赋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没有说要彻底摒弃啊。
光会背诗是显得记忆好?
【说到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就是文字狱。
苏轼写的诗词文章被政敌咬文嚼字的挑刺,上纲上线扣大帽子,力求置苏轼于死地。为啥逮着苏轼的诗词做文章呢?因为其他地方根本挑不出苏轼的错处。
不但没错处,还有政绩。】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在徐州任职时,身先士卒治理洪水的情景。
也不知道赵光义是干什么吃的?居然不打辽国。
不会是打不过吧?不会吧?
【宋神宗赵顼对改革变法十分的狂热,就连对西夏用兵,占领城池之后的防御工作也要用改革派的文臣。如果用的是武将种谔,也许在神宗朝就把西夏给灭亡了。
赵顼的这种错误的人员任命,辜负了王安石强兵的变法,也印证了苏轼的观点。
上位者不行,改革有什么用?
王安石富国强兵,富国有争议,强兵却是实打实的,可惜碰上了宋朝的皇帝,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是强了个寂寞啊。
宋朝的皇帝对得起王安石吗?】
宋神宗赵顼不由得反思,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朝堂半数官员的反对,甚至民间也颇有怨言。他以为是王安石不行,原来却是他自己的原因吗?
好家伙,苏轼居然说他不行!
苏轼:“……”不不,这种得罪皇帝的话他可没有直接说出来。他没有像苏辙那样直接在策论里抨击皇帝,也没有直接说皇帝和官员不行,只是说假如皇帝是明君且官员有能力会如何,专往好的方面说。
天幕坑他!
【《宋史》记载,王安石想改科举取士之法,将以前的以诗词歌赋为主改为以经义和策论为主。苏轼向皇帝进言:国君和国相有识人之明,科举制度不改,能够选拔出的人才也是足够的;国君和国相没有识人之明,改科举制度也是徒劳,人才还是不足。】
【说到科举,现代的中考高考已经没有了诗词歌赋这一科,不用考作诗,只要会背就行。这就导致看到夕阳西下的美景,现代人只会“卧槽”,或者是背上几句古人的诗句,再作不出像样的诗句了。
想让现代人学会作诗,得先把诗赋列入考试大纲,但是代价太大了。
王勃能够作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名句,背后是无数悻悻学子陪跑。
为个别有天赋的诗人,让所有学生陪跑,代价过于沉重。
诗人不比科研工作者对国家的贡献来的大,浪费所有学生的时间培养出一个能写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媲美的诗句的诗人,还不如简简单单的一句“卧槽”来的实在。】
【至于会背古人的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吗?是自己的东西吗?
现代编剧作不出诗句,把古人的对子、诗词都给抄烂了,张冠李戴给剧中的角色用。这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十分常见,观众也不知道剧中出现的对子和课本外诗词原本的出处。
比如“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这对子是有关苏轼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时的民间传说,曾被电视剧张冠李戴。
现在网络发达,网上一查就能知道出处,才能够出现“文抄公”一词。】
天幕下,君臣们哗然。
后世之人不会作诗只会背?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就这么断了?
那后人学的是啥?
王安石都听得呆了:“啊这,后世改的好彻底啊。”将诗词歌赋踢出考试大纲的结果,是后世子孙只会卧槽,或者是背前人诗句,他都不知道该不该高兴。
延续文化传承是浪费时间?
他只是提议降低诗词歌赋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没有说要彻底摒弃啊。
光会背诗是显得记忆好?
【说到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就是文字狱。
苏轼写的诗词文章被政敌咬文嚼字的挑刺,上纲上线扣大帽子,力求置苏轼于死地。为啥逮着苏轼的诗词做文章呢?因为其他地方根本挑不出苏轼的错处。
不但没错处,还有政绩。】
天幕上出现了苏轼在徐州任职时,身先士卒治理洪水的情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