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震惊了。

      汉武帝刘彻正奇怪天幕盘点怎么不在姓名上做文章了,辛弃疾这名字很容易联想到他的外甥霍去病啊,尤其是辛弃疾和霍去病一样也是能够以少胜多的将才,更容易将这两人联系到一起。

      可惜,辛弃疾生在了宋朝,如果是在他大汉就好了。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才二十二岁,虚岁二十三,仅带几十骑就闯入金营,毫发无伤地擒住叛徒,可以说是大功一件。

      但是辛弃疾将叛徒押送回来后,并没有因功高升得到重用,还是原来的职位——承务郎、掌书记。

      八品文职。

      耿京这个天平军节度使挂了,辛弃疾这个天平军掌书记改任佥判官,依旧是八品文职。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不被重视。】

      天幕下的众人扼腕叹息,多好的将领啊,摊上了宋高宗赵构这样的君主,生不逢时。

      【宋高宗赵构在死了儿子后,再也没生出过儿子,于是就想着接一个送子观音来养着,咳,是先收养别人的儿子,等自己生了儿子之后再给送回去。

      这事不是没有先例,宋朝的宗室成员当送子观音都成为产业链了。

      更有甚者,羊毛专挑一只褥。父亲当皇帝的养子,等皇帝有了亲子之后就被遣回了,下一代儿子再去给皇帝当养子。

      宋太宗赵光义这一脉的子孙基本上都被金国请去作客了,宋朝宗室只剩下宋太祖赵匡胤这一脉的子孙。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小小县丞的儿子赵昚也就成了赵构的养子。

      赵昚这个送子观音没给赵构送去儿子。】

      宋太宗赵光义一想到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俩混账就觉得脑壳疼,再忌惮武将,也不能不分清楚场合啊。

      这才好了,他的子孙后代被金国一锅端。

      宋高宗赵构气得不轻,天幕连他没儿子的事都要拎出来说道说道。

      宋孝宗赵·送子观音·昚:“……”

      【宋孝宗赵昚乾道四年,也就是公元1168年,辛弃疾升官了,可依然是文职,为通判,负责筹办钱粮。之后,辛弃疾陆续担任了仓部郎官、江西刑狱、秘阁修撰、转运判官,都是文官。

      没有仗打,不能北伐。

      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只能用在剿匪和镇压农民起义上面,辗转各地当安抚使平叛。

      辛弃疾同情那些因为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军,上书劝皇帝不要光想着用武力镇压这些农民起义,而是思考农民反叛的根源所在,弭盗安民要用对方法,得到了宋孝宗赵昚的夸奖。】

      【辛弃疾想要强兵,想要收复故土,深知宋朝兵弱的症结所在,于是上疏陈述军政之弊,想要组建一支飞虎军,得到了宋孝宗赵昚的许可。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朝堂上反对北伐的主和派非常多,打压武将的势力非常庞大,多次阻扰辛弃疾筹建飞虎军。

      辛弃疾克服重重阻碍终于建成了飞虎军,成为长江沿岸众多军队中最强盛的一支。他辛苦地操练兵士,严明军纪,费心斡旋筹措军费,期望能像岳家军那样收复故土,可最终只是用作剿匪和平息叛乱。

      这支军队,在离了辛弃疾之后,不再是精锐,变得糜烂,毫无战力。】

      天幕上出现了辛弃疾带着满心欢喜,克服种种困难也要建成飞虎军的场景。

      天幕下的众人想到飞虎军的结局,眼眶泛红,十分心疼这样的辛弃疾。

      南宋朝廷不值得,太不值得了。

      【南宋朝廷无数次让辛弃疾失望,但是辛弃疾并没有打消北伐的念头,心心念念的都是收复故土,想要与金兵一战。

      宋宁宗赵扩嘉泰三年,也就是公元1203年,主战派在博弈中略占上风,起用主战派人士,辛弃疾便是其中之一。年过六旬的辛弃疾期望能够披甲上阵,但是南宋朝廷再度令他失望了。

      头年还是安抚使,掌用兵的特遣专使;次年又成了文职,为一方知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