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好 第671节(1/3)
这两年来,和世子一样,她一直盼望着能有一个孩子,只是一直未能遂愿。
而此刻,她抬手抚摸着腹中有可能存在的孩子,担忧却远胜过欢喜。
换作之前,她本该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世子,但此时……
马婉决定暂时隐瞒。
她抬眼看向兰莺:“兰莺,你让我好好想想。”
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向她围涌而来,如今她脑子里很乱。
而在离开这件事情上,她则是比兰莺更清醒些,她知道,这不是能够冲动决定的事,出了这座荣王府,是益州城,而即便出了益州城,却仍是剑南道……它们全部都在荣王府的严密掌控之内。
大争在即,如此时局下,她怕是寸步难行。
马婉含着泪,看向房中一切为她的喜好而生的陈设。
如今对世子的一切揣测,皆无真正的证据,她总要好好地想一想……
兰莺扑到床边,含泪抱住了马婉——女郎终于试着去正视那个有可能存在的残忍真相……无论如何,这是好事。
“女郎别怕,婢子一定会陪着女郎、誓死保护女郎的……”
马婉轻轻回抱住这个陪自己一起长大的侍女,通红的眼睛望向紧闭的窗棂。
窗外天色晴明,万里无云。
同一刻,京师皇城,甘露殿内,太子与马行舟等重臣齐候在此。
帝王做下了一个重要的决策——主动出兵山南西道,讨伐乱臣,一举肃清西部乱象。
这是无比重大的决定,也是朝廷合目下全部之力,可以对外做出的最后一击。
天子选择以此为刃,直指荣王李隐,以釜底抽薪之势,先发制人,破其根基。
第561章 冬月大雪
孤注一掷四字,历来意味着莫大冒险。
而当一国之君试图将此四字用在朝政皇权存亡之大事上,必然会遭来更多诟病与反对。
但此刻的甘露殿中,众大臣间,气氛虽异常凝重肃穆,却奇异地并未出现任何反对的声音,包括马行舟。
他们既为天子心腹,便知天子的手腕与脾性,了解天子一旦真正决定的事,便很难有推翻更改的余地。
二则,他们站在这个位置上,立于千万人之上,注定要比寻常人、乃至比其他官员更加清楚时局的全貌——
如今的局面,朝中纵然不在兵事之上做任何应对,却也同样称得上是天大的“冒险”。
荣王李隐手握三道兵力,岭南道的最终归属此时尚且未知……
李复在《告罪书》上揭露了段士昂的造反行径与荣王有着直接关系,此事令荣王声名有损,于朝廷而言是好事,却也不完全都是好事……
他们忧心如今手握重兵的荣王,会因此干脆不再顾忌天下人的看法,转而选择先将皇位夺下了再说——
而崔氏族人下狱之事引起的文人风波,究竟是谁人在背后主导,他们心中都很清楚……此事总归要有了结,可朝廷一旦做出妥协,一国政法与天子威严扫地,便再也不可能捡得起来。
朝中不想妥协,又无法承担波及越来越大的舆论指摘,那么便只能从别的角度破局:即是从根本上解决一切狂妄自大的声音。
只要荣王李隐之势消亡,朝中重拾威慑之力,那些被煽动的文人们便会“冷静”下来,自觉噤声。
总而言之,眼下的种种迹象皆表明,天子如今守着的这具随时有可能倒塌的国之躯壳,务必需要一记向死而生的猛药,方能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而此时动兵,同时也是这些大臣们所能想到最好的时机。
先前天子坚决不肯动用京畿兵力,是因洛阳之危,彼时荣王野心已明,京师处于腹背受敌之境,无论动兵哪一方,都会给另一方可乘之机——段士昂的身份与意图败露之后,朝臣们更是惊觉,那正是荣王府为支开京畿兵力而生的计谋,恰恰说明了天子当初决意让兵力驻守京畿、而以密令使淮南道支援洛
而此刻,她抬手抚摸着腹中有可能存在的孩子,担忧却远胜过欢喜。
换作之前,她本该立即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世子,但此时……
马婉决定暂时隐瞒。
她抬眼看向兰莺:“兰莺,你让我好好想想。”
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向她围涌而来,如今她脑子里很乱。
而在离开这件事情上,她则是比兰莺更清醒些,她知道,这不是能够冲动决定的事,出了这座荣王府,是益州城,而即便出了益州城,却仍是剑南道……它们全部都在荣王府的严密掌控之内。
大争在即,如此时局下,她怕是寸步难行。
马婉含着泪,看向房中一切为她的喜好而生的陈设。
如今对世子的一切揣测,皆无真正的证据,她总要好好地想一想……
兰莺扑到床边,含泪抱住了马婉——女郎终于试着去正视那个有可能存在的残忍真相……无论如何,这是好事。
“女郎别怕,婢子一定会陪着女郎、誓死保护女郎的……”
马婉轻轻回抱住这个陪自己一起长大的侍女,通红的眼睛望向紧闭的窗棂。
窗外天色晴明,万里无云。
同一刻,京师皇城,甘露殿内,太子与马行舟等重臣齐候在此。
帝王做下了一个重要的决策——主动出兵山南西道,讨伐乱臣,一举肃清西部乱象。
这是无比重大的决定,也是朝廷合目下全部之力,可以对外做出的最后一击。
天子选择以此为刃,直指荣王李隐,以釜底抽薪之势,先发制人,破其根基。
第561章 冬月大雪
孤注一掷四字,历来意味着莫大冒险。
而当一国之君试图将此四字用在朝政皇权存亡之大事上,必然会遭来更多诟病与反对。
但此刻的甘露殿中,众大臣间,气氛虽异常凝重肃穆,却奇异地并未出现任何反对的声音,包括马行舟。
他们既为天子心腹,便知天子的手腕与脾性,了解天子一旦真正决定的事,便很难有推翻更改的余地。
二则,他们站在这个位置上,立于千万人之上,注定要比寻常人、乃至比其他官员更加清楚时局的全貌——
如今的局面,朝中纵然不在兵事之上做任何应对,却也同样称得上是天大的“冒险”。
荣王李隐手握三道兵力,岭南道的最终归属此时尚且未知……
李复在《告罪书》上揭露了段士昂的造反行径与荣王有着直接关系,此事令荣王声名有损,于朝廷而言是好事,却也不完全都是好事……
他们忧心如今手握重兵的荣王,会因此干脆不再顾忌天下人的看法,转而选择先将皇位夺下了再说——
而崔氏族人下狱之事引起的文人风波,究竟是谁人在背后主导,他们心中都很清楚……此事总归要有了结,可朝廷一旦做出妥协,一国政法与天子威严扫地,便再也不可能捡得起来。
朝中不想妥协,又无法承担波及越来越大的舆论指摘,那么便只能从别的角度破局:即是从根本上解决一切狂妄自大的声音。
只要荣王李隐之势消亡,朝中重拾威慑之力,那些被煽动的文人们便会“冷静”下来,自觉噤声。
总而言之,眼下的种种迹象皆表明,天子如今守着的这具随时有可能倒塌的国之躯壳,务必需要一记向死而生的猛药,方能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而此时动兵,同时也是这些大臣们所能想到最好的时机。
先前天子坚决不肯动用京畿兵力,是因洛阳之危,彼时荣王野心已明,京师处于腹背受敌之境,无论动兵哪一方,都会给另一方可乘之机——段士昂的身份与意图败露之后,朝臣们更是惊觉,那正是荣王府为支开京畿兵力而生的计谋,恰恰说明了天子当初决意让兵力驻守京畿、而以密令使淮南道支援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