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272节(3/4)
日本一直是个慕强的国家,唐末时期,由于唐朝式微,所以在公元895年正式废止遣唐使。
自此之后,即便宋朝建立,日本也完全是闭关锁国,未与宋国建交。
大宋这边对于贫瘠的日本也不怎么感兴趣,所以两个国家之间虽然只隔着东海海峡,但几乎整个南北宋时期,除了民间经济贸易往来以外,官方几乎没有任何互动。
反倒是由于辽国强盛,辽国皇帝也重视海权和路权,与周围国家交流极为频繁,陆地上把高丽纳为属国,海洋上向日本递交国书,虽然日本的回应不像唐朝时期,那么频繁的派遣唐使,但也表示向强大的辽国臣服。
“无妨,该上报还是要上报。”
赵骏说道:“到时候宋彩也无需以大宋朝廷的名义,就说是宋朝商人的名义即可。想来石见也需要大宋的冶炼锻造技术,将矿石冶炼成银两。”
“这倒是,日本虽然锻造技术也还可以,但在冶炼技术上自是比不得大宋。”
粟健连连点头。
赵骏想了想,说道:“这样,我认为这次你们回去之后,可以把银矿的出产比例重新进行划分,向日本天皇进贡部分,换取日本朝廷的支持,掌握大义名分,然后再招募武士,组建军队,防备周边各国的觊觎者。”
虽然最好的方式是把那个银矿据为己有,直接将大量银矿石海运到国内来。但从实际角度出发,还是难以做到。
霉帝可以在中东偷石油,那是人家实力到位。
宋朝别看与日本离得不远,问题是当时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呼啸,连蒙古几次想入侵日本,都被飓风吹得人仰马翻,想完美安全地通过海峡到达对岸还是不容易。
如果大宋想强制占领的话,要付出的成本非常大,而且辽国始终是个隐患。
日本国内也可能会掀起对抗,为了争抢他们本土的银矿,说不准日本天皇会号召全国出兵,那个时候陷入永无止境的斗争,从成本和开采上,都不划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宋朝以私人商贩贸易的名义出冶炼锻造技术,以及一定价格购买矿石的股份。
日本天皇得了好处,允许宋朝商人跟他们合作一起开采,甚至大部分银矿收益都可以留在日本国内,宋朝只需要保证一条贸易路线,能够把商品运输到石见国,换他们的银两就行。
这样就属于民间正常贸易,辽国那边也不会察觉,日本也不会有太多的抵抗情绪。
“我明白了。”
宋彩听到赵骏的话,认真说道:“明年年初,我就会带上大量的货物再次启程前往日本,到时候就按照知院说的办。”
“你们现在去日本是走什么路线?”
赵骏问。
“走的南路。”
“南路可不平静啊。”
“那也没办法。”
当时日本来唐的路线有三条:北路是经朝鲜半岛西渡黄海,至登州上岸,再由青、济、汴州达于洛阳、长安。
南路是由日本直接跨海西行,至长江口岸及苏北沿海一带登陆,入扬州、楚州,通过邗沟和通济渠继续行船,经汴州、洛阳西达长安。
还有一条南岛路,是从日本横越东海,南下明州(今宁波)及浙江沿海登陆,溯钱塘江或浙东运河经越州(今绍兴)至杭州,由此经江南运河至扬州,再循邗沟、通济渠西去长安。
南岛路和南路两条线路都要经过大运河,而唐中期后,日本人来中国都是走南岛路或南路,沿大运河进入中国内地和京城。
只是这毕竟是跨海横渡,中间没有任何补给站,一旦遇到台风就非常危险。
所以据统计,从唐初到唐末,日本二百多年派的十九次遣唐使,能平安往返的几乎没有,前后沉船次数达到十二次,死难的使者数以千计。
连著名的阿倍仲麻吕都在一次归国途中遭遇海难,全船一百七十余人,只有他幸运的活下来,导致李白以为好朋友死了,作《哭晁卿衡》一诗纪念,可见当时日本与中国的渡海有多危险。
&emsp
自此之后,即便宋朝建立,日本也完全是闭关锁国,未与宋国建交。
大宋这边对于贫瘠的日本也不怎么感兴趣,所以两个国家之间虽然只隔着东海海峡,但几乎整个南北宋时期,除了民间经济贸易往来以外,官方几乎没有任何互动。
反倒是由于辽国强盛,辽国皇帝也重视海权和路权,与周围国家交流极为频繁,陆地上把高丽纳为属国,海洋上向日本递交国书,虽然日本的回应不像唐朝时期,那么频繁的派遣唐使,但也表示向强大的辽国臣服。
“无妨,该上报还是要上报。”
赵骏说道:“到时候宋彩也无需以大宋朝廷的名义,就说是宋朝商人的名义即可。想来石见也需要大宋的冶炼锻造技术,将矿石冶炼成银两。”
“这倒是,日本虽然锻造技术也还可以,但在冶炼技术上自是比不得大宋。”
粟健连连点头。
赵骏想了想,说道:“这样,我认为这次你们回去之后,可以把银矿的出产比例重新进行划分,向日本天皇进贡部分,换取日本朝廷的支持,掌握大义名分,然后再招募武士,组建军队,防备周边各国的觊觎者。”
虽然最好的方式是把那个银矿据为己有,直接将大量银矿石海运到国内来。但从实际角度出发,还是难以做到。
霉帝可以在中东偷石油,那是人家实力到位。
宋朝别看与日本离得不远,问题是当时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呼啸,连蒙古几次想入侵日本,都被飓风吹得人仰马翻,想完美安全地通过海峡到达对岸还是不容易。
如果大宋想强制占领的话,要付出的成本非常大,而且辽国始终是个隐患。
日本国内也可能会掀起对抗,为了争抢他们本土的银矿,说不准日本天皇会号召全国出兵,那个时候陷入永无止境的斗争,从成本和开采上,都不划算。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宋朝以私人商贩贸易的名义出冶炼锻造技术,以及一定价格购买矿石的股份。
日本天皇得了好处,允许宋朝商人跟他们合作一起开采,甚至大部分银矿收益都可以留在日本国内,宋朝只需要保证一条贸易路线,能够把商品运输到石见国,换他们的银两就行。
这样就属于民间正常贸易,辽国那边也不会察觉,日本也不会有太多的抵抗情绪。
“我明白了。”
宋彩听到赵骏的话,认真说道:“明年年初,我就会带上大量的货物再次启程前往日本,到时候就按照知院说的办。”
“你们现在去日本是走什么路线?”
赵骏问。
“走的南路。”
“南路可不平静啊。”
“那也没办法。”
当时日本来唐的路线有三条:北路是经朝鲜半岛西渡黄海,至登州上岸,再由青、济、汴州达于洛阳、长安。
南路是由日本直接跨海西行,至长江口岸及苏北沿海一带登陆,入扬州、楚州,通过邗沟和通济渠继续行船,经汴州、洛阳西达长安。
还有一条南岛路,是从日本横越东海,南下明州(今宁波)及浙江沿海登陆,溯钱塘江或浙东运河经越州(今绍兴)至杭州,由此经江南运河至扬州,再循邗沟、通济渠西去长安。
南岛路和南路两条线路都要经过大运河,而唐中期后,日本人来中国都是走南岛路或南路,沿大运河进入中国内地和京城。
只是这毕竟是跨海横渡,中间没有任何补给站,一旦遇到台风就非常危险。
所以据统计,从唐初到唐末,日本二百多年派的十九次遣唐使,能平安往返的几乎没有,前后沉船次数达到十二次,死难的使者数以千计。
连著名的阿倍仲麻吕都在一次归国途中遭遇海难,全船一百七十余人,只有他幸运的活下来,导致李白以为好朋友死了,作《哭晁卿衡》一诗纪念,可见当时日本与中国的渡海有多危险。
&ems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