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10节(1/3)
这三人可是大宋政制院特意挑的硬骨头。
当时政制院下达政令,要派人出使的时候,就已经明说了。
说这次出使西域,为的是让西州回鹘和黑汗王国归顺。就像汉朝时期,虽有三十六国,却都臣服于大汉,置于西域长史府治下。
此次出使,不仅仅是西州回鹘,还有黑汗王国。大宋的目的是要让两个国家都归顺,成为大宋的西域附庸。
并且出使过程要求他们态度必须强硬,且一定要彰显大宋威严,决不能辱没大国国体。
但与此同时政制院也标明了危险性,告诉他们西州回鹘和黑汗王国很有可能不顺从,到时候使者很有可能会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原本以为已经标明了危险程度,礼部和外交部的人员响应者可能寥寥无几,然而这番话语传到礼部和外交部之后,报名者云集,踏破了两部尚书门槛。
甚至不仅有郎中和员外郎这样的中高级官员报名,就连两部侍郎也有响应者,要求前往西域充当使者。
得知这件事情赵骏还是非常惊讶,难道大宋的官员都个个铁骨铮铮?
事后才知道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顺利完成任务就意味着他们以一己之力,三言两语就令西域两个大国归顺,成为大宋的附庸国,纳入大宋的安西都护府之下,就如班定远般青史留名。
即便没有顺利完成任务,西州回鹘和黑汗王国都拒绝,甚至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候,危及他们的生命,那也是为大宋做出贡献。
他们不傻,自然也都明白自己是個诱饵,一旦西州回鹘和黑汗王国对他们动粗,那就给大宋出兵的借口。
哪怕是到了最后死在了西域,那也同样是青史留名,加上功勋足以门荫子孙。
这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所以三人视死如归,早就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现在这种情况虽然是最坏的情况,但既然是计划之内的事情,也已经能看得开了。
他们巴不得阿启伏罗如此。
很快,十多天后,公文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势,骑士每天要跑三四百公里,飞速向汴梁传达。
五月下旬,前段时间天气炎热,到了黄河的汛期。
上游暴雨加上雪山融化,导致下游的黄河水量大涨,这一段时间就是黄河两岸贸易的真空期。
黄河洪水波涛翻滚,贸易船只根本过不来,只能暂时停留在各运河港口等待汛期过去。
为此原本已经筹备谋划的黄河大桥也只能暂时停下,顺便也能检测一下工部铸造的黄河桥墩,是否能扛得住洪水的洗礼。
“不错不错,洪水冲洗下,我们建造的桥墩安然无恙,屹立于河中,完全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知院,你看看。”
政制院内,负责工部建造事宜的贾昌朝把今天早上工部送过来的公文看完之后,露出欣喜的神色。
这座黄河大桥其实是大宋第五座钢筋水泥跨河桥梁,同时也是第三座采用沉箱法建造的大型跨河桥梁,于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动工。
在这之前,大宋的工匠和工部设计人员在建造大宋第一条铁路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铁路如何穿河而过的问题。
那些中小河流还好说,可以在上游建造大坝蓄水,人为地让下游水量大减,这样不仅方便建造桥墩,还能在枯水期开闸放水,解决下游农村用水问题。
可像颖水、汝水、那些中大型河流就不好办了,即便建造大坝,等枯水期的时候,水流量还是不少,水深常常在一丈左右,不方便动工。
为此诸多设计人员集思广益,开创了这个沉箱法,利用大箱子沉入水底,然后在箱子里扎钢筋浇灌水泥,完成桥墩建造。
最值得惊喜的是,这个办法并非赵祯在小说里找到,或者赵骏提出。
而是设计人员自己动脑筋的结果,与清末时期,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的沉箱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古人智慧决不能小觑。
当时政制院下达政令,要派人出使的时候,就已经明说了。
说这次出使西域,为的是让西州回鹘和黑汗王国归顺。就像汉朝时期,虽有三十六国,却都臣服于大汉,置于西域长史府治下。
此次出使,不仅仅是西州回鹘,还有黑汗王国。大宋的目的是要让两个国家都归顺,成为大宋的西域附庸。
并且出使过程要求他们态度必须强硬,且一定要彰显大宋威严,决不能辱没大国国体。
但与此同时政制院也标明了危险性,告诉他们西州回鹘和黑汗王国很有可能不顺从,到时候使者很有可能会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原本以为已经标明了危险程度,礼部和外交部的人员响应者可能寥寥无几,然而这番话语传到礼部和外交部之后,报名者云集,踏破了两部尚书门槛。
甚至不仅有郎中和员外郎这样的中高级官员报名,就连两部侍郎也有响应者,要求前往西域充当使者。
得知这件事情赵骏还是非常惊讶,难道大宋的官员都个个铁骨铮铮?
事后才知道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顺利完成任务就意味着他们以一己之力,三言两语就令西域两个大国归顺,成为大宋的附庸国,纳入大宋的安西都护府之下,就如班定远般青史留名。
即便没有顺利完成任务,西州回鹘和黑汗王国都拒绝,甚至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候,危及他们的生命,那也是为大宋做出贡献。
他们不傻,自然也都明白自己是個诱饵,一旦西州回鹘和黑汗王国对他们动粗,那就给大宋出兵的借口。
哪怕是到了最后死在了西域,那也同样是青史留名,加上功勋足以门荫子孙。
这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所以三人视死如归,早就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现在这种情况虽然是最坏的情况,但既然是计划之内的事情,也已经能看得开了。
他们巴不得阿启伏罗如此。
很快,十多天后,公文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势,骑士每天要跑三四百公里,飞速向汴梁传达。
五月下旬,前段时间天气炎热,到了黄河的汛期。
上游暴雨加上雪山融化,导致下游的黄河水量大涨,这一段时间就是黄河两岸贸易的真空期。
黄河洪水波涛翻滚,贸易船只根本过不来,只能暂时停留在各运河港口等待汛期过去。
为此原本已经筹备谋划的黄河大桥也只能暂时停下,顺便也能检测一下工部铸造的黄河桥墩,是否能扛得住洪水的洗礼。
“不错不错,洪水冲洗下,我们建造的桥墩安然无恙,屹立于河中,完全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知院,你看看。”
政制院内,负责工部建造事宜的贾昌朝把今天早上工部送过来的公文看完之后,露出欣喜的神色。
这座黄河大桥其实是大宋第五座钢筋水泥跨河桥梁,同时也是第三座采用沉箱法建造的大型跨河桥梁,于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动工。
在这之前,大宋的工匠和工部设计人员在建造大宋第一条铁路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铁路如何穿河而过的问题。
那些中小河流还好说,可以在上游建造大坝蓄水,人为地让下游水量大减,这样不仅方便建造桥墩,还能在枯水期开闸放水,解决下游农村用水问题。
可像颖水、汝水、那些中大型河流就不好办了,即便建造大坝,等枯水期的时候,水流量还是不少,水深常常在一丈左右,不方便动工。
为此诸多设计人员集思广益,开创了这个沉箱法,利用大箱子沉入水底,然后在箱子里扎钢筋浇灌水泥,完成桥墩建造。
最值得惊喜的是,这个办法并非赵祯在小说里找到,或者赵骏提出。
而是设计人员自己动脑筋的结果,与清末时期,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的沉箱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古人智慧决不能小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