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险隘乡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白沙瓦的采访圆满结束,采访组又开始深入开伯尔山口峡谷采访。

      开伯尔山口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清真之国北方门户之称。

      这条有名的峡谷,自战争爆发以来,是在媒体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北极熊军事占领山人伊斯兰共和国,绝不仅是为本国争得一个安定的南部边疆这么简单。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北极熊军事实力已经发展到顶峰,军事上更加咄咄逼人。

      m国越战失败后,m苏两国的冷战中,北极熊占尽上风。红军总参谋部有多套现成的作战计划,如席卷欧洲作战计划,对美洲作战计划,核大战计划等等,总参谋长时不时放话要与m国人来一次总决战。m国人真假难分,恐惧到极端,为搞到那几份作战计划,每年花费巨资。

      山人伊斯兰共和国人民党的内乱,是引发这场军事占领的真正导火索。按照战争规划者阿赫罗梅耶夫大将的原意,占领山人伊斯兰共和国后,第40集团军应迅速越过开伯尔山口,占领印度河流域的清真之国北部边境地区,进军印度洋,建设不冻港,进而与m国争霸全球。

      历史在此时,与第40集团军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顺利占领山人伊斯兰共和国后,第40集团军的装甲洪流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北极熊国内,四五年内,勃列日涅夫、安得罗波夫、契尔年科,一直到戈尔巴乔夫,四易国家元首。到1989年,第40集团军不得不从山人伊斯兰共和国撤退。导致撤退的,绝不是军事失败,而是北极熊国家在政治上的完全溃败导致的。

      一个完全西化、夸夸其谈的政客上台,直接导致了北极熊和整个华约阵营的总崩溃,葬送了一支世界一流的铁甲雄师。也让m国从此独霸世界,为所欲为,中亚、中东、巴尔干、北非、东亚以及整个世界,从此再无宁日。

      当,这些都是后话。

      白沙瓦坐落在从清真之国进入开伯尔山口峡谷的入口处,扼守这条国际通道的南端。虞松远带领采访组,从白沙瓦驾车西行约十六七公里,便到了开伯尔山口峡谷入口处的贾姆鲁德堡。这座要塞堡垒,是锡克人182年在中世纪废弃城堡的遗址基础上修建的。

      巍峨的石砌跨路拱门,是清真之国1964年建造的。两旁的巨大门柱形似碉堡,托着上面的两个炮台,成为开伯尔山口的象征。穿过跨路拱门,便开始进入重峦叠嶂的山口峡谷之内,里面的道路全部是狭窄、坎坷的之字形山路。

      这里已经进入清真之国西北边境的部族区,沿途是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帕坦人村庄,每一个村庄基本上都是一个大部族。部族区实行完全的部族自治管理,是清真之国政府治理的真空地带。

      从车窗向外望去,峡谷两侧映入眼帘的,多数是光秃秃的山丘,偶尔能看到稀稀落落的绿色植物。峡谷路旁的坡地上,不时可以看到一座座高墙大院。外面一律用黄泥浆涂得严严实实,一扇大门和两侧的小门紧紧关着。大院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炮楼,上面留有黑洞洞的枪眼。

      山德拉介绍说,这些全是帕坦部落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帕坦人家庭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帕坦人一般也不欢迎陌生人入户来访。

      部族区是清真之国和山人伊斯兰共和国独特的社会、区域政治现象,其渊源可追溯至19世纪。清真之国的部族区以帕坦族人为主,与山人伊斯兰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普什图族人同出一系,历史上曾隶属于山人伊斯兰共和国。

      19世纪沙俄和英国激烈角逐中亚时,英国为阻止沙俄经由山人伊斯兰共和国入侵英属天竺并控制山人伊斯兰共和国,在军事征服山人伊斯兰共和国未果后,为继续推行其既定的“前进政策”,便使出了“分而治之”建立缓冲区的阴谋。

      189年,由英国外交大臣杜兰亲自勘定,将普什图部落地区一分为二,从而形成1200英里长的国际边界线,即“杜兰线”。随后,英印政府强迫山人伊斯兰共和国,接受划定的双方势力范围分界线。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后,双方签订了《拉瓦尔品第和约》,首次将“杜兰线”称为阿印两国的边界线。

      印巴194年分治后,根据《蒙巴顿方案》,西北边境省经由全民公投,多数人选择加入清真之国。杜兰线,从此成为清真之国和山人伊斯兰共和国的边界线。但山人伊斯兰共和国历界政府,都拒绝承认杜兰线的合法性,巴阿双方围绕“杜兰线”两侧的“普什图斯坦”问题,长期争执不休。

      从印巴分治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