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南华大学有点难 (第三更,求订阅)(1/2)
“国家的未来决定于讲台!”
在过去的多年间,南华给人们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重视教育!
极其重视教育!
对教育的重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育经费支出——其占到全部支出的15%!
充足的经费,让南华可以十年如一日的建立起一个覆盖所有人的教育体系,早在1864年,就通过《义务教育桉》,推行强制义务教育,尽管义务教育只有四年的初小,但每年仍然有50%的优秀学生,可以升入高小,以助学金的方式接受高小教育。高小毕业生中50%的优秀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就读初中,初中毕业生中的一半进入专门技术学校,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另一半则进入公办高中就读,进而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堂就读。
这一套教育体系是朱先海借鉴后世经验创办的,尽管淘汰率很高,但是却可以保证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至少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小学教育。让优秀的学生可以不至于因为财力的问题辍学。只要他们足够优秀,无论是助学金还是奖学金,都可以覆盖他们的学费以及在学校期间的生活费。
也正是这一套看似残酷的教育制度,让南华在短短十年内,就在教育上赶超了欧美许多国家。培养出来了一大批可堪使用的人才。
而最能代表南华教育成就的,恐怕就是南华大学了,它不仅仅是整个南美第一所工科大学,也是南华第一所大学。当然,这所大明的最高学府,也是李经方等人的求学目标。
这天上午,一百多名十三四岁的少年在几名成年人的陪同下,走进这所大学时,少年人就用充满憧憬的目光看着这所大学。毕竟,在这一路上,他们听学过太多与其有关的传闻。
什么南美第一所工科大学之类的。
别觉得新鲜,这年月南美各国有医学院,有大学,可教艺术、教文学、教音乐、教畜牧,就是不教科学,不教工程。
为何?因为没有需求,对于那些庄园主和地主们来说,学工程学?有用吗?还不如学学音乐、文学、艺术在舞会上吸引几个女人来的快活。
可南华不同,南华是实业立国,不开工科,不培养人才,怎么实业立国啊!甚至南华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就是高等专科学校,没错,就是专门培养工程师的。南华建的第一所学校,也是职工技术学校。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的。
这个也是南华讲究实利的体现。
至于南华大学在创办时,也是以工科为主,从英国、法国以及德意志地区聘请了上百位知名学者任教。
这样的高等学府,自然吸引了这些少年人的注意,他们好奇的打量着这座环境优美的大学。在这里看不到国内书院里那些悠哉悠哉的读书人,有的只是行色匆匆捧着书本往教室赶的学生。
看着那些匆忙赶路的学生,容闳有些好奇的问道。
“刘先生,现在南华大学一共有多少学生?”
“目前,南华大学的在校学校大概是2500人!”
毕业于高等商业学校的刘奕哲,是李总督留明幼童团的接待人,他并不是官方代表,而是以亚美利加公司职员的身份接待他们,毕竟,李总督一直都是公子的大客户。
这个数字让容闳不禁倒吸口凉气,惊愕道。
“2500人!这一所大学!”
这也难怪,这个时代的大学,一所学校往往只有三四百名学生,可南华大学这……真的挺大的。
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一所大学了。但是他并不知道,在朱大皇帝的计划之中,这样的大学至少在扩充一倍,人也不嫌多。
毕竟现在大明最缺的就是技术人才,而大明想要崛起有离不开这些人才,毕竟只有工业才能让大明迈进强国之列。
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离不开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端人才。
“是的,南华目前有37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只有18600名,这是年初的数字,陛下在视察文部时,还曾叮嘱要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什么!
18600名……
惊愕的看着周围,尤其是在看到远处于操场上正在踢球,跑步的学生时,容闳简直不敢相信他的耳朵。
18600名在校大学生!
这是怎么概念?
当年容闳在美国留学时,全美国有多少大学生?区区几千人,即便是德国,也不过只有两万多人而已!
“你们,你们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
容闳的语气中充满了惊讶。
“这些人里的绝大多数都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进入工厂企业作为技术人员,工程师以及工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需要那么多?
多么?
真的不多,至少值到现在,大明这边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从来没有满足。毕竟大明的工厂在不断地扩大,企业在不断的增多。对于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在过去的多年间,南华给人们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重视教育!
极其重视教育!
对教育的重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育经费支出——其占到全部支出的15%!
充足的经费,让南华可以十年如一日的建立起一个覆盖所有人的教育体系,早在1864年,就通过《义务教育桉》,推行强制义务教育,尽管义务教育只有四年的初小,但每年仍然有50%的优秀学生,可以升入高小,以助学金的方式接受高小教育。高小毕业生中50%的优秀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就读初中,初中毕业生中的一半进入专门技术学校,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另一半则进入公办高中就读,进而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堂就读。
这一套教育体系是朱先海借鉴后世经验创办的,尽管淘汰率很高,但是却可以保证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至少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小学教育。让优秀的学生可以不至于因为财力的问题辍学。只要他们足够优秀,无论是助学金还是奖学金,都可以覆盖他们的学费以及在学校期间的生活费。
也正是这一套看似残酷的教育制度,让南华在短短十年内,就在教育上赶超了欧美许多国家。培养出来了一大批可堪使用的人才。
而最能代表南华教育成就的,恐怕就是南华大学了,它不仅仅是整个南美第一所工科大学,也是南华第一所大学。当然,这所大明的最高学府,也是李经方等人的求学目标。
这天上午,一百多名十三四岁的少年在几名成年人的陪同下,走进这所大学时,少年人就用充满憧憬的目光看着这所大学。毕竟,在这一路上,他们听学过太多与其有关的传闻。
什么南美第一所工科大学之类的。
别觉得新鲜,这年月南美各国有医学院,有大学,可教艺术、教文学、教音乐、教畜牧,就是不教科学,不教工程。
为何?因为没有需求,对于那些庄园主和地主们来说,学工程学?有用吗?还不如学学音乐、文学、艺术在舞会上吸引几个女人来的快活。
可南华不同,南华是实业立国,不开工科,不培养人才,怎么实业立国啊!甚至南华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就是高等专科学校,没错,就是专门培养工程师的。南华建的第一所学校,也是职工技术学校。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的。
这个也是南华讲究实利的体现。
至于南华大学在创办时,也是以工科为主,从英国、法国以及德意志地区聘请了上百位知名学者任教。
这样的高等学府,自然吸引了这些少年人的注意,他们好奇的打量着这座环境优美的大学。在这里看不到国内书院里那些悠哉悠哉的读书人,有的只是行色匆匆捧着书本往教室赶的学生。
看着那些匆忙赶路的学生,容闳有些好奇的问道。
“刘先生,现在南华大学一共有多少学生?”
“目前,南华大学的在校学校大概是2500人!”
毕业于高等商业学校的刘奕哲,是李总督留明幼童团的接待人,他并不是官方代表,而是以亚美利加公司职员的身份接待他们,毕竟,李总督一直都是公子的大客户。
这个数字让容闳不禁倒吸口凉气,惊愕道。
“2500人!这一所大学!”
这也难怪,这个时代的大学,一所学校往往只有三四百名学生,可南华大学这……真的挺大的。
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一所大学了。但是他并不知道,在朱大皇帝的计划之中,这样的大学至少在扩充一倍,人也不嫌多。
毕竟现在大明最缺的就是技术人才,而大明想要崛起有离不开这些人才,毕竟只有工业才能让大明迈进强国之列。
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离不开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端人才。
“是的,南华目前有37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只有18600名,这是年初的数字,陛下在视察文部时,还曾叮嘱要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什么!
18600名……
惊愕的看着周围,尤其是在看到远处于操场上正在踢球,跑步的学生时,容闳简直不敢相信他的耳朵。
18600名在校大学生!
这是怎么概念?
当年容闳在美国留学时,全美国有多少大学生?区区几千人,即便是德国,也不过只有两万多人而已!
“你们,你们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
容闳的语气中充满了惊讶。
“这些人里的绝大多数都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进入工厂企业作为技术人员,工程师以及工厂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需要那么多?
多么?
真的不多,至少值到现在,大明这边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从来没有满足。毕竟大明的工厂在不断地扩大,企业在不断的增多。对于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