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百两银子的余波(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点药,熬几瓶那个跌打损伤膏,说不定我能用它交到很多朋友。”

    范宁知道父亲热心肠、讲义气,便绝口不提用它来赚钱。

    “好!”

    范铁舟欣然答应了,“明天我就上山去看看!”

    俗话说,夫妻是衣服的两片襟,孩子就是纽扣,在范宁的穿针引线下,范铁舟和妻子又重新言归于好。

    ........

    两天后,张三娘天不亮就将儿子和丈夫送上了村口的小船。

    张三娘想到儿子离开自己身边了,她泪水扑簌簌又滚落下来,范宁笑道:“娘,又不是去京城,过几天我就回来了。”

    张三娘抹去眼泪道:“你这个臭小子,不好好读书,回来娘要揍你的。”

    “娘就放心吧!我保证明年再给你省十贯钱。”

    张三娘点点头,又叮嘱丈夫道:“你送完宁儿,就早点回来。”

    “我知道,我顺便去看看船。”

    “自己当心点,别被人家骗了。”

    摇船的水根叔笑道:“我说大侄女,你这是在说我呢!”

    “水根叔,我怎么会说你,你们快走吧!别耽误孩子上学。”

    小船摇动,在水面上晃晃悠悠的走远了,张三娘依依不舍地望着儿子背影消失,这才回家去了。

    .......

    水根叔姓张,是张三娘的堂叔,年约五十岁,最早也是渔民,算是范铁舟的入门师父,就是他做媒,把邻村的侄女张三娘撮合给了范铁舟。

    张水根改行跑客船生意已经有十几年了,他知道跑客船比跑渔船赚钱,而且轻松能顾家,所以他一直劝范铁舟改行跟他跑客船。

    张水根呵呵笑道:“今年咱们村的后生都不错,有五个孩子要去镇上读书。”

    “除了宁儿还有谁?”范铁舟好奇地问道。

    “还有蒋员外的儿子蒋阿贵,赵俅的儿子赵小乙,还有韩壮家的两个小子,他们四人都是去读镇里官办学堂,当然没有延英学堂好。”

    范铁舟点点头又问道:“那村里的小学塾怎么办?”

    “不是说让你家老四去当先生,你居然不知道?”

    范铁舟愣住了,这是怎么回事?

    他忽然回头向儿子望去。

    范铁舟顿时明白了,一定是儿子找了周员外,他指了指儿子,目光中的意思是说,‘你这个臭小子,这种事居然瞒着我!’

    范铁舟顿时心情大好,老四终于有事情做,就不用再拖累父母了。

    这段时间家中诸事皆顺,范铁舟忽然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

    船只到了木堵镇,天色已经大亮,范铁舟拎着行李箱子和儿子来到了延庆学堂门口。

    一名助教从学堂内跑了出来,笑道:“院主说今天范少郎要来,我一直在等着。”

    “不好意思,让先生久等了。”

    “没关系,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吧!家长可以回家了。”

    范铁舟犹豫一下,便把箱子交给助教,又嘱咐范宁道:“有什么事情,你去码头找水根阿公,他会帮你。”

    “我知道了,爹爹有事就去忙吧!”

    范铁舟笑着向儿子挥挥手,转身向码头方向走去,他今天约好了要去看船,如果合适,就直接买下来。

    “少郎,请跟我来!”

    范宁点点头,跟着助教向学堂中走去,“你先去向教授报道,中午的时候,我来找你安排宿舍。”

    “谢谢先生!”

    不多时,范宁便见到了学堂的第一个教授。

    宋朝的拜师和读书是两回事,一般而言,文人一生只有一个师父,要举行仪式,行拜师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而学堂读书,会接触很多先生,这些就是普通的老师了,一般叫先生,像学堂和县学的主要任课老师则称为教授,一般都是有点名望的老先生,而年轻一点的老师就叫先生或者助教。

    助教给他介绍今天的教授,“范少郎,这位是严教授,在学堂里教《论语》,对《论语》精研之深,在吴县也是数一数二。”

    严教授人若其名,是一个板着脸的老头子,身材不高,偏瘦,满头银发,看起来倒是很有学问,但长了一个酒糟鼻,却有点破坏形象。

    范宁无奈,只得跪下行一个大礼,“学生范宁拜见教授!”

    第一次见面是要跪下给先生行大礼,这是天下学堂的规矩,以后就不用了。

    严教授点点头,“按照惯例,进门要考一次试,不过今天正好课堂考试,我就不用单独给你出题了,你跟我来吧!”

    范宁拎着书袋,跟随严教授进了学堂,学堂有三十人左右,都是去年招生录取的学生,他们马上就要升一级了。

    每个人都在低头沙沙写字,正在进行考试,对面架子上挂着考题,默《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五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