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一章(1/2)
至于后来,宋正行就说他无处可去,也不想留在本县,就往东边随意地走了,挑了兴和县想着寻个活计先糊口,正好遇上冯家堡的村长招人做账房加管事,他就到了冯家堡。
宋正行的神情缓和了许多,眉眼间也渐渐柔和起来,道:“我到了冯家堡才知道,所要做的是村长家的管事加账房,替他打理百十亩田和镇子上的两个铺子。在冯家堡,我认识了冯氏,她是村长的侄女儿,父母都不在了,留给她三十多亩田地,也都由村长替她打理着……她也没了父母亲人,与我倒是有些像,后来,村长出面说合,让我与她成亲……我就说母丧在身,要守丧三年,她就说等我……”
宋玥默默听着,不时地替宋正行添添茶水。心里暗暗感叹,两个孤苦伶仃的可怜人,都渴望报团取暖,就此成就了一段婚姻,也挺好。
宋玥笑道:“大嫂挺好。孩子们也都好。”
说起孩子们,宋正行脸上露出一片尴尬来,躲避着宋玥的目光,磕磕巴巴道:“当初村长说入赘,我自问无家可归,孑然一身,也就没有反对,孩子们,孩子们都姓冯……”
宋玥莞尔一笑,心道,她又不是真正的古代人,对于血脉传承、对于姓氏啊,还真没多么在意。
不过,看宋正行这模样,却并非真的不在乎。
她轻轻吸了口气,语气平缓道:“这事儿,其实是你和大嫂的事儿,我这个做妹妹的不该置喙的。但若是大哥觉得心有遗憾,或者还有愧疚的话,倒是可以跟大嫂好好商量商量。别说恁有两个儿子,就是一个儿子,不也有一肩挑两房的办法嘛。”
收到这里,她的话头顿住,笑了笑道:“至于,恁说的无家可归,那是从前,如今也不算了,咱们家的田恁想拿回来,随时可以回去买回来。其实,那二十多亩薄田……买不买回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宋正行却开口,打断了宋玥的话,道:“阿爹的坟还在老家……”
宋玥默然片刻,道:“阿娘的坟恁还能找到吗?”
宋正行郑重点头:“我每年都会去给阿娘添坟。也回过两趟老家,给阿爹上坟……原来,我还想着今年收成好,把阿娘的骸骨挪回去与阿爹合葬,谁成想……”
宋玥点头:“行,这不是多大的事儿。等事态平和下来,就可以办了。”
宋正行看着她,点头:“我回去就给恁大嫂商量,把孩子们的姓氏改回来,留谨哥儿给冯家延续香火。”
宋玥对这种事不怎么看重,却也不反对宋正行的做法,她笑着点头,心里开始盘算,该给冯氏补一份聘礼了。
之后,宋玥又询问起宋正行今后的打算:“若是大哥还想读书,也还来得及……好些人四五十岁考县秀才、考举人的,兄长才三十多,年纪并不算太大。”
宋正行毫不迟疑地笑着摇头:“我丢下这许多年,再拿起来并不容易。何况,当初我在读书上就天分平平,并非那种才思绝艳之人,不读书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略略一顿,他又笑道:“倒是俨哥儿天分不错,难得的也知道用功,我就安心经营,供他们兄弟读书才是正经。”
说着,兄妹两人同时笑起来。
第二天,宋玥回城,宋正行却留在了庄子上。
春玉米已经结穗,他想看着这种新奇的庄稼成熟和收获。宋玥毫无异议,由着他在庄子上住着。
银杏庄子如今不仅种了玉米和红薯马铃薯,辣椒也种了一些,宋正行既然不准备继续读书,又自衬没有经商的本事,专注于农业种植也挺好。
这个时代,农耕是根本,社会地位不低。种田不会暴富,但是最稳当。
宋玥回到城里,见冯氏与周老太太熟悉起来,冯氏也学过绣花,针线也不错,但见着周老太太的手艺,还是惊艳了。于是,冯氏和周老太太每天拿着针线凑一处说话,一边看着巧巧带着宁哥儿和卉娘玩耍。她们脚底下还有个学着爬的谨哥儿,铺了细腻的竹席,由着谨哥儿像小狗一样在脚边打转儿,若是这憨小子爬远了,自有紫薇和白芦等人拦截,再把他抱到席子中间来。
宋玥看到这一幅和谐恬静的画面,禁不住笑了。
巧巧第一个发现了宋玥,笑着奔过来,软软地叫:“阿娘。”
宋玥伸手将小丫头接住,拿帕子替她擦擦额角的细汗,紧接着,宁哥儿和卉娘也欢快地奔过来,一个叫阿娘一个叫姑姑,相对于巧巧的熟稔亲近,卉娘还有一点点小拘束,叫姑姑的声音也小。
宋玥并不觉得意外,毕竟,见得时间短,不亲近也是正常。
她替三个小东西擦擦脸上的汗,招呼丫头们带下去洗脸洗手,换掉身上汗湿的衣裳。
然后,拍拍三个小的嘱咐:“快去洗一洗,回来吃甜瓜和葡萄。”
银杏庄子上有一些山坡地,种了不少果树,其中也有一片西域引种回来的上好葡萄,经过几年栽培,已经到了盛果期,夏末正好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宋玥这趟过去,赶上了葡萄采摘,她吃了两天,又带了十几篓子回来。
宋正行的神情缓和了许多,眉眼间也渐渐柔和起来,道:“我到了冯家堡才知道,所要做的是村长家的管事加账房,替他打理百十亩田和镇子上的两个铺子。在冯家堡,我认识了冯氏,她是村长的侄女儿,父母都不在了,留给她三十多亩田地,也都由村长替她打理着……她也没了父母亲人,与我倒是有些像,后来,村长出面说合,让我与她成亲……我就说母丧在身,要守丧三年,她就说等我……”
宋玥默默听着,不时地替宋正行添添茶水。心里暗暗感叹,两个孤苦伶仃的可怜人,都渴望报团取暖,就此成就了一段婚姻,也挺好。
宋玥笑道:“大嫂挺好。孩子们也都好。”
说起孩子们,宋正行脸上露出一片尴尬来,躲避着宋玥的目光,磕磕巴巴道:“当初村长说入赘,我自问无家可归,孑然一身,也就没有反对,孩子们,孩子们都姓冯……”
宋玥莞尔一笑,心道,她又不是真正的古代人,对于血脉传承、对于姓氏啊,还真没多么在意。
不过,看宋正行这模样,却并非真的不在乎。
她轻轻吸了口气,语气平缓道:“这事儿,其实是你和大嫂的事儿,我这个做妹妹的不该置喙的。但若是大哥觉得心有遗憾,或者还有愧疚的话,倒是可以跟大嫂好好商量商量。别说恁有两个儿子,就是一个儿子,不也有一肩挑两房的办法嘛。”
收到这里,她的话头顿住,笑了笑道:“至于,恁说的无家可归,那是从前,如今也不算了,咱们家的田恁想拿回来,随时可以回去买回来。其实,那二十多亩薄田……买不买回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宋正行却开口,打断了宋玥的话,道:“阿爹的坟还在老家……”
宋玥默然片刻,道:“阿娘的坟恁还能找到吗?”
宋正行郑重点头:“我每年都会去给阿娘添坟。也回过两趟老家,给阿爹上坟……原来,我还想着今年收成好,把阿娘的骸骨挪回去与阿爹合葬,谁成想……”
宋玥点头:“行,这不是多大的事儿。等事态平和下来,就可以办了。”
宋正行看着她,点头:“我回去就给恁大嫂商量,把孩子们的姓氏改回来,留谨哥儿给冯家延续香火。”
宋玥对这种事不怎么看重,却也不反对宋正行的做法,她笑着点头,心里开始盘算,该给冯氏补一份聘礼了。
之后,宋玥又询问起宋正行今后的打算:“若是大哥还想读书,也还来得及……好些人四五十岁考县秀才、考举人的,兄长才三十多,年纪并不算太大。”
宋正行毫不迟疑地笑着摇头:“我丢下这许多年,再拿起来并不容易。何况,当初我在读书上就天分平平,并非那种才思绝艳之人,不读书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略略一顿,他又笑道:“倒是俨哥儿天分不错,难得的也知道用功,我就安心经营,供他们兄弟读书才是正经。”
说着,兄妹两人同时笑起来。
第二天,宋玥回城,宋正行却留在了庄子上。
春玉米已经结穗,他想看着这种新奇的庄稼成熟和收获。宋玥毫无异议,由着他在庄子上住着。
银杏庄子如今不仅种了玉米和红薯马铃薯,辣椒也种了一些,宋正行既然不准备继续读书,又自衬没有经商的本事,专注于农业种植也挺好。
这个时代,农耕是根本,社会地位不低。种田不会暴富,但是最稳当。
宋玥回到城里,见冯氏与周老太太熟悉起来,冯氏也学过绣花,针线也不错,但见着周老太太的手艺,还是惊艳了。于是,冯氏和周老太太每天拿着针线凑一处说话,一边看着巧巧带着宁哥儿和卉娘玩耍。她们脚底下还有个学着爬的谨哥儿,铺了细腻的竹席,由着谨哥儿像小狗一样在脚边打转儿,若是这憨小子爬远了,自有紫薇和白芦等人拦截,再把他抱到席子中间来。
宋玥看到这一幅和谐恬静的画面,禁不住笑了。
巧巧第一个发现了宋玥,笑着奔过来,软软地叫:“阿娘。”
宋玥伸手将小丫头接住,拿帕子替她擦擦额角的细汗,紧接着,宁哥儿和卉娘也欢快地奔过来,一个叫阿娘一个叫姑姑,相对于巧巧的熟稔亲近,卉娘还有一点点小拘束,叫姑姑的声音也小。
宋玥并不觉得意外,毕竟,见得时间短,不亲近也是正常。
她替三个小东西擦擦脸上的汗,招呼丫头们带下去洗脸洗手,换掉身上汗湿的衣裳。
然后,拍拍三个小的嘱咐:“快去洗一洗,回来吃甜瓜和葡萄。”
银杏庄子上有一些山坡地,种了不少果树,其中也有一片西域引种回来的上好葡萄,经过几年栽培,已经到了盛果期,夏末正好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宋玥这趟过去,赶上了葡萄采摘,她吃了两天,又带了十几篓子回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