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浮士德形象与现代人的困惑》(1/3)
我要赢得统治权连同财富:事业是一切,声名乃虚无。
尽管希腊文明在德国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它可以教育人浮士德高瞻远瞩,开阔视野。浮士德在追求虚幻的美失败后,又把目光转回现实世界,决心开始新的事业的追求。但是在德国,歌德没有能够像浮士德一样,经历这样一次“事业“,但是歌德很渴望能够建立这样的事业。歌德从政时,一直承受着来自公爵的压力。
他曾渴望通过“君主教育”把公爵改造成与他一样的人道主义者,这个努力最终证明失败了,这就是歌德自己的政治悲剧。在歌德的一生中.歌德的政治悲剧同时也是歌德的事业悲剧。
浮士德是一个永远不知道满足的不断追求者的形象。他对自己的事业不可能感到满足,这正是永远在追求完美的歌德的精神上的一幅自我肖像。浮士德从自己亲身建立事业的过程中体验到他指挥的黎民百姓不是“自由的人民“,这海滨的桑田还不是“自由的土地”。已近百岁的浮士德此时此刻犹如83岁的歌德-样面对未来的理想.呼唤一个未来的理想世界的出现。《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浮士德的经历和他的精神发展阶段反映了歌德自己的经历和精神发展经历,浮士德的理想也是歌德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余匡复.《浮士德》一歌德的精神自传[m.1999.
[2]杨武能.浮士德[m].2000.
[3]董问樵.浮土德研究[m].1987.
[4]刘思慕.歌德自转诗与真[m].1983.
第四篇:
《浮士德形象与现代人的困惑》
董新祥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其艰难探索的一生中,充满着诸如善与恶、知与行、灵与肉、大我与小我、理想与现实等矛盾。而这每一-种矛盾,都是人类精神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歌德通过浮士德形象的塑造,力图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对人类精神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而在诸种矛盾之中,灵与肉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史的概括和总结,而且与西方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密切相连。
灵与肉的关系,既贯穿于整部《浮士德》之中,又在“知识悲剧”中得到重点表现。如所周知,浮士德一生的精神探索,经历了五个阶段。在知识悲剧“阶段,他圖于书斋,皓首穷经,试图通过知识追求以发现最高真实即把握宇宙与人生的奥秘。但这种只重视精神而忽视肉体的状态导致了精神危机。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的是复活节的钟声和众天使的歌唱。“这歌声宣告青春的欢乐嬉戏,还有春之祭的自由幸福光景:回忆唤起了我童年的情感,使我悬崖收脚,不再轻生。”在此,童年的情感让浮士德弃死恋生,是耐人寻味的,童年象征着人的原初阶段和生命的本真状态。在歌德这里,这种本真状态.....是无拘无束的自然欲望。”浮士德在谈到自己此时的精神状态时也说:“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一个沉溺在粗鄙的爱欲里,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另一个却拼命想挣脱凡尘,飞升到崇高的净土。”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心中所产生的灵与肉的矛盾。
实际上,早在浮士德意识到这一矛盾之前,它就已经预设性地包含在了普遍人性之中。在“天上序幕”中,上帝与魔鬼的赌赛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人类道德理性与本能欲望共存的基础之上的。虽然赌赛双方各执一词、观点对立,却相反相成的说明了人性的复杂,也寓示着灵与肉对立统一的哲学本质。但这种对立统一-并不是生活和人生的常态,恰恰相反,它是个体生命应该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事实上,浮士德不断探索的一生,就是努力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的一生。
综观整部诗剧,浮士德精神探索的历程是异常曲折的,从“知识悲剧”到“事业悲剧“,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着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他虽然不断追求精神的超越,却总是受到肉体的羁绊。不论是爱情悲剧中明知会给玛甘泪带来不幸仍然引诱其坠入爱河,还是事业悲剧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葬送他人的性命。他的探索之旅一直有魔鬼靡非斯特伴随左右,形象化地说明了浮士德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一直与官能欲望紧密相连。
体现在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矛盾,是歌德对欧洲中世纪以来的思想史的高度概括。中世纪基督教将官能享受看作万恶之源.千方百计压抑人的肉体欲望。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和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人们渐渐开始直面自我和基于肉体的自然欲望。但无论是基督教观念还是人文主义思想,无论他们强调灵与肉的哪一端,都机械割裂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都没有能够真正解决灵与肉的统一问题。歌德在这样的历史总结中,通过浮士德形象的望造,充分说明了人类是一个灵与肉的结合体,在寻求精神的飞升的同时又受到了物质世界的牵引,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官能欲望的纠缠。这几乎形成了一个悖论。康德在《实践理性
尽管希腊文明在德国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它可以教育人浮士德高瞻远瞩,开阔视野。浮士德在追求虚幻的美失败后,又把目光转回现实世界,决心开始新的事业的追求。但是在德国,歌德没有能够像浮士德一样,经历这样一次“事业“,但是歌德很渴望能够建立这样的事业。歌德从政时,一直承受着来自公爵的压力。
他曾渴望通过“君主教育”把公爵改造成与他一样的人道主义者,这个努力最终证明失败了,这就是歌德自己的政治悲剧。在歌德的一生中.歌德的政治悲剧同时也是歌德的事业悲剧。
浮士德是一个永远不知道满足的不断追求者的形象。他对自己的事业不可能感到满足,这正是永远在追求完美的歌德的精神上的一幅自我肖像。浮士德从自己亲身建立事业的过程中体验到他指挥的黎民百姓不是“自由的人民“,这海滨的桑田还不是“自由的土地”。已近百岁的浮士德此时此刻犹如83岁的歌德-样面对未来的理想.呼唤一个未来的理想世界的出现。《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浮士德的经历和他的精神发展阶段反映了歌德自己的经历和精神发展经历,浮士德的理想也是歌德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余匡复.《浮士德》一歌德的精神自传[m.1999.
[2]杨武能.浮士德[m].2000.
[3]董问樵.浮土德研究[m].1987.
[4]刘思慕.歌德自转诗与真[m].1983.
第四篇:
《浮士德形象与现代人的困惑》
董新祥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其艰难探索的一生中,充满着诸如善与恶、知与行、灵与肉、大我与小我、理想与现实等矛盾。而这每一-种矛盾,都是人类精神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歌德通过浮士德形象的塑造,力图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对人类精神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而在诸种矛盾之中,灵与肉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史的概括和总结,而且与西方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密切相连。
灵与肉的关系,既贯穿于整部《浮士德》之中,又在“知识悲剧”中得到重点表现。如所周知,浮士德一生的精神探索,经历了五个阶段。在知识悲剧“阶段,他圖于书斋,皓首穷经,试图通过知识追求以发现最高真实即把握宇宙与人生的奥秘。但这种只重视精神而忽视肉体的状态导致了精神危机。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的是复活节的钟声和众天使的歌唱。“这歌声宣告青春的欢乐嬉戏,还有春之祭的自由幸福光景:回忆唤起了我童年的情感,使我悬崖收脚,不再轻生。”在此,童年的情感让浮士德弃死恋生,是耐人寻味的,童年象征着人的原初阶段和生命的本真状态。在歌德这里,这种本真状态.....是无拘无束的自然欲望。”浮士德在谈到自己此时的精神状态时也说:“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一个沉溺在粗鄙的爱欲里,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另一个却拼命想挣脱凡尘,飞升到崇高的净土。”他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心中所产生的灵与肉的矛盾。
实际上,早在浮士德意识到这一矛盾之前,它就已经预设性地包含在了普遍人性之中。在“天上序幕”中,上帝与魔鬼的赌赛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人类道德理性与本能欲望共存的基础之上的。虽然赌赛双方各执一词、观点对立,却相反相成的说明了人性的复杂,也寓示着灵与肉对立统一的哲学本质。但这种对立统一-并不是生活和人生的常态,恰恰相反,它是个体生命应该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事实上,浮士德不断探索的一生,就是努力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的一生。
综观整部诗剧,浮士德精神探索的历程是异常曲折的,从“知识悲剧”到“事业悲剧“,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着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他虽然不断追求精神的超越,却总是受到肉体的羁绊。不论是爱情悲剧中明知会给玛甘泪带来不幸仍然引诱其坠入爱河,还是事业悲剧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葬送他人的性命。他的探索之旅一直有魔鬼靡非斯特伴随左右,形象化地说明了浮士德对真理的追求过程一直与官能欲望紧密相连。
体现在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矛盾,是歌德对欧洲中世纪以来的思想史的高度概括。中世纪基督教将官能享受看作万恶之源.千方百计压抑人的肉体欲望。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和新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人们渐渐开始直面自我和基于肉体的自然欲望。但无论是基督教观念还是人文主义思想,无论他们强调灵与肉的哪一端,都机械割裂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都没有能够真正解决灵与肉的统一问题。歌德在这样的历史总结中,通过浮士德形象的望造,充分说明了人类是一个灵与肉的结合体,在寻求精神的飞升的同时又受到了物质世界的牵引,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官能欲望的纠缠。这几乎形成了一个悖论。康德在《实践理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