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一首诗两个故事(1/2)
书页开头就是一首诗。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陆南自觉文学修为不高,对于这首诗只是大概看了一眼,重点看了一下有胭脂二字的那一句。
他猜测这可能是胭脂镇名字的由来,要不然也不能把这么一首诗放在第一页。
这首诗下面,紧接着就是两个小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说,镇上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妻子的名字就叫胭脂,当时是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
那一年丈夫被征兵了,临行前,丈夫和妻子约定,一年后就回来和妻子相聚。
两人把相聚的日子定在中秋节,丈夫对妻子说,如果到时候他回不来,肯定是已经战死沙场了。
妻子就说,如果丈夫回不来,那么她就在那一天殉情自杀。
于是,丈夫上了战场,胭脂每天都在家里等,在村头等待丈夫归来。
有一天,一个道长给了胭脂一只笛子,跟她说如果丈夫在中秋节还没有回来,那么她吹起笛子之后,她的丈夫就一定会回来。
到了中秋节那一天,胭脂一直等到深夜也没有等到丈夫回来。
胭脂伤心欲绝,泪流满面,手里拿着道长给她的那只笛子,犹如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一般,吹响了笛子。
当胭脂吹完一曲之后,欣喜的发现,丈夫竟然真的回来了。
胭脂欣喜若狂,又跟丈夫过起了二人时光,可是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丈夫突然就失踪了。
丈夫失踪没几天之后,胭脂就收到了丈夫的战死消息。
原来丈夫在上了战场没有几天,就已经战死了,而胭脂吹响笛子召回来的是丈夫的魂魄。
陆南看到这里,就有些疑惑了,感觉如果这只是一个言情故事的话,那还说得通。
如果去细究其中的内容,那这个故事就经不起推敲了。
比方说,这个相约一年之后中秋节就回家。
这一点就很可疑了啊,去当兵打仗,而且还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
竟然还相约,如果丈夫回不来,就一切殉情自杀。
这要是按照侦探的路子去看,这明显是丈夫有意谋杀妻子啊。
略过这个小故事,陆南继续看下一个故事。
咦!
很奇怪,第二则故事,前面的内容跟第一则的差不多,只不过丈夫回来那个地方改变了。
中秋之夜妻子没有等到丈夫回来,于是上梁垂吊自杀了。
丈夫并没有死,而是受了重伤,紧赶慢赶也没有在中秋节赶回来,等丈夫到家的时候,妻子已经自杀殉情了。
丈夫伤心万分,自责不已,想要再看自己的妻子一眼,于是打开了棺材。
打开棺材之后,丈夫发现妻子的尸体毫发无损,栩栩如生,尸体旁边还摆放着一支青翠的竹笛。
于是,丈夫把妻子的尸体带回家,每日悉心照料,闲下来了就在妻子身边吹响笛子。
在第二年的中秋节,丈夫仰望着天上的明月,在妻子身边再次吹响了笛子,等到一曲吹完。
妻子竟然奇迹般的醒来了,仿佛从未死去,只是静静的睡了一觉。
从此以后,丈夫和妻子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同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解决,转折点就在于丈夫死没有死。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是个悲剧的话,那么第二个故事就是个皆大欢喜的喜剧了。
陆南又重头看了一遍这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最后也没有交代,最后妻子有没有殉情,这是一个疑点。
第二个故事,则是更离奇了,虽然没有说妻子到底有没有下葬,但是有说过,丈夫开棺之后把妻子带回家。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妻子应该是下过葬的。
古人认为,人死入土为安,作为一个丈夫,怎么可能会把已经入土为安的妻子再挖坟开棺呢。
陆南觉得这个故事也说不通。
这还不是最离奇的,最离奇的是丈夫守着妻子的尸体整整一年,然后妻子又复活了。
如果把这两个故事当做鬼怪言情来看的话,那也就是一笑而过的事情,但是看这本书的内容,好像是记载着胭脂镇过往的,类似县志一样的书籍。
在这上面记载着这两则故事,显然不是什么鬼怪言情,指不定就是胭脂镇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陆南翻开一页,继续往下看。
这一页画的是一副图,还可以把这一页展开来看,不仅可以往右展开,还可以往上展开,完全展开之后,是一副四页的大地图。
“这是胭脂镇的地图!”
陆南仔细查看之后,发现这就是胭脂镇的地图,周围的地形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跟现在的地形完全不一样了。
唯一让陆南确认这是胭脂镇的关键点,就是地图中间的那座桥,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陆南自觉文学修为不高,对于这首诗只是大概看了一眼,重点看了一下有胭脂二字的那一句。
他猜测这可能是胭脂镇名字的由来,要不然也不能把这么一首诗放在第一页。
这首诗下面,紧接着就是两个小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说,镇上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妻子的名字就叫胭脂,当时是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
那一年丈夫被征兵了,临行前,丈夫和妻子约定,一年后就回来和妻子相聚。
两人把相聚的日子定在中秋节,丈夫对妻子说,如果到时候他回不来,肯定是已经战死沙场了。
妻子就说,如果丈夫回不来,那么她就在那一天殉情自杀。
于是,丈夫上了战场,胭脂每天都在家里等,在村头等待丈夫归来。
有一天,一个道长给了胭脂一只笛子,跟她说如果丈夫在中秋节还没有回来,那么她吹起笛子之后,她的丈夫就一定会回来。
到了中秋节那一天,胭脂一直等到深夜也没有等到丈夫回来。
胭脂伤心欲绝,泪流满面,手里拿着道长给她的那只笛子,犹如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一般,吹响了笛子。
当胭脂吹完一曲之后,欣喜的发现,丈夫竟然真的回来了。
胭脂欣喜若狂,又跟丈夫过起了二人时光,可是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丈夫突然就失踪了。
丈夫失踪没几天之后,胭脂就收到了丈夫的战死消息。
原来丈夫在上了战场没有几天,就已经战死了,而胭脂吹响笛子召回来的是丈夫的魂魄。
陆南看到这里,就有些疑惑了,感觉如果这只是一个言情故事的话,那还说得通。
如果去细究其中的内容,那这个故事就经不起推敲了。
比方说,这个相约一年之后中秋节就回家。
这一点就很可疑了啊,去当兵打仗,而且还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
竟然还相约,如果丈夫回不来,就一切殉情自杀。
这要是按照侦探的路子去看,这明显是丈夫有意谋杀妻子啊。
略过这个小故事,陆南继续看下一个故事。
咦!
很奇怪,第二则故事,前面的内容跟第一则的差不多,只不过丈夫回来那个地方改变了。
中秋之夜妻子没有等到丈夫回来,于是上梁垂吊自杀了。
丈夫并没有死,而是受了重伤,紧赶慢赶也没有在中秋节赶回来,等丈夫到家的时候,妻子已经自杀殉情了。
丈夫伤心万分,自责不已,想要再看自己的妻子一眼,于是打开了棺材。
打开棺材之后,丈夫发现妻子的尸体毫发无损,栩栩如生,尸体旁边还摆放着一支青翠的竹笛。
于是,丈夫把妻子的尸体带回家,每日悉心照料,闲下来了就在妻子身边吹响笛子。
在第二年的中秋节,丈夫仰望着天上的明月,在妻子身边再次吹响了笛子,等到一曲吹完。
妻子竟然奇迹般的醒来了,仿佛从未死去,只是静静的睡了一觉。
从此以后,丈夫和妻子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同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解决,转折点就在于丈夫死没有死。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是个悲剧的话,那么第二个故事就是个皆大欢喜的喜剧了。
陆南又重头看了一遍这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最后也没有交代,最后妻子有没有殉情,这是一个疑点。
第二个故事,则是更离奇了,虽然没有说妻子到底有没有下葬,但是有说过,丈夫开棺之后把妻子带回家。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妻子应该是下过葬的。
古人认为,人死入土为安,作为一个丈夫,怎么可能会把已经入土为安的妻子再挖坟开棺呢。
陆南觉得这个故事也说不通。
这还不是最离奇的,最离奇的是丈夫守着妻子的尸体整整一年,然后妻子又复活了。
如果把这两个故事当做鬼怪言情来看的话,那也就是一笑而过的事情,但是看这本书的内容,好像是记载着胭脂镇过往的,类似县志一样的书籍。
在这上面记载着这两则故事,显然不是什么鬼怪言情,指不定就是胭脂镇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陆南翻开一页,继续往下看。
这一页画的是一副图,还可以把这一页展开来看,不仅可以往右展开,还可以往上展开,完全展开之后,是一副四页的大地图。
“这是胭脂镇的地图!”
陆南仔细查看之后,发现这就是胭脂镇的地图,周围的地形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跟现在的地形完全不一样了。
唯一让陆南确认这是胭脂镇的关键点,就是地图中间的那座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