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师说》正道,千秋大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真不愧是沛王殿下,此话只有从你口中说出,才有那种味道。”

    郑玄幽幽一叹,轻声道:“在下已经过了千秋大业的年纪喽,只想安安稳稳地教授学生,享受这红尘俗世的美好。”

    郑玄虽然是卢植的师弟,但那是因为郑玄先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周礼》、《左传》等,最后才从马融学习古文经。

    事实上,郑玄要比卢植年纪大上十多岁,时至今日,他已经是五十八岁的高龄,这个年纪或许在现代不算什么,但在汉末三国那个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的确称得上高龄了。

    尼玛!

    刘曜那个汗呐!

    自己不过是随意绉的一句,居然能引起郑玄这么大的反应。

    于是乎,他急中生智,赶忙扭转道:“郑师此言差矣!千秋大业,就非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

    这一句反问,问得郑玄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毕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他所提倡的从根本上,就是两个字:出仕!

    不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好,还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罢,儒家最根本的,就是要为帝王服务,为天下百姓服务。

    所以,在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眼中,所谓的千秋大业,就是封侯拜相,亦或是出将入相,只有能做到这一点的,才是真正的千秋大业!

    可今日刘曜的一句反问,似是在告诉郑玄,千秋大业不仅仅是封侯拜相,这简直颠覆了郑玄的三观呐!

    若是这话出自他学生之口,怕是此时戒尺已经砸在手上了,可偏偏出自刘曜之口,而且从其神情上判断,完全不像是信口胡诌。

    “敢问殿下,此话怎样?”

    郑玄眉头微蹙,试探性地问道。

    其实刘曜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毕竟两个世界的价值观不一样,若是硬套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保不准郑玄会以为刘曜神经病呢。

    略一思忖后,刘曜这才试着解释道:“不如咱们便以郑师为例,如何?”

    郑玄一下子来了兴趣:“沛王殿下请讲。”

    “在下以为,为人师者,亦是千秋大业!”

    刘曜这第一句话,便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主题。

    “……”郑玄微微一怔。

    “而且!此千秋大业,丝毫不比封侯拜相差,反而要高尚得多!”

    刘曜这第二句话,更是将老师这个职业,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郑玄心中欣喜,但却没有丝毫外在表现。

    刘曜继续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郑玄闻言,不禁点了点头:“殿下言之有理,郑某办此书院,正是为了解他人之惑,传授正道于学者!”

    此时的荀攸完全懵逼了,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家殿下,居然能和大名鼎鼎的经学大师,畅谈为人师道,畅谈千秋大业!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郑玄一下子被吸引进去了,他实在没有想到,刘曜这个年方十五岁,在他眼中完全只能称得上个娃娃的人,居然对师道有如此深厚的见解。

    刘曜引用唐代大诗人韩愈《师说》的开篇,其势上恢弘大气,但这一篇实际上是劝学篇,完全不适合现在的场景,胡乱套用,显然不合理。

    所以,刘曜在半度中转呈,先用其势把郑玄、荀攸征服,然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回归正途,才是正道!

    “孔子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特么的!

    刘曜先把孔圣人搬出来,压一压郑玄这老头,他就算再有异议,敢质疑孔老夫子?

    见郑玄听得认真,刘曜心中大喜,直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回归黄土,师道总得有人传承下去,若人人都去当官,何人为师?何人传道?”

    郑玄不住点头称善,深以为然。

    其实像他这种,教出的学生千千万,一个个不是这个官,就是那个官,而且各个官职不低,对比于他这种山林隐士,毫不客气地说,是成功人士!

    这就好比现代的老师,教出千百个清华大学的学生,一毕业之后,各个不是世界五百强,就是外企,年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而他们呢?

    依旧是碌碌无名,拿着只能养活自己,甚至不能养家的工资,心里落差一大,谁特么还愿意当老师?

    “郑师品行高洁,为天下莘莘学子传道授业,往小了说,是个老师!往大了说,是在为大汉朝廷培养人才!更大了说,是在弘扬华夏文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