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章(1/2)
所有四合院都建好的时候,已是当年的秋天。
就在别庄里的所有佃户忙着抢收地里的庄稼时,外面的局势却有些不好。
今年春天的时候,北方大部分地区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有的地方旱灾越来越严重,到秋收的季节时,地里颗粒无收。偏偏朝廷昏庸无毒,不仅不减免赋税反而变本加厉征税。一下子就激起了民愤,尤其是陕西省,一下子多出好几个起义部队。
顾家之前所在的郡城被攻破的消息传来时,所有跟着沈凌前来别庄的一众人等都不由感到了一阵后怕。
沈凌对此一点都不意外,郡城地势难守易攻,被攻破是迟早的事。当下应该好好想想如何在这乱世中立住脚跟,扩大自己的势力。
还未等她想好怎么做时,杨秉文在某天呈上来了一篇策论。策论写的是当下的时局以及别庄日后的发展,建议沈凌应该广纳四散的流民,大肆扩大别庄的耕种面积,同时训练军队守卫别庄的安全。
等到将来时机成熟,便可顺势出兵占领梅山县,然后一点点向外扩充自己的势力,将来割据一方也为未可知。
沈凌看完策论以后,觉得里面的建议提的倒是颇为中肯,就问起策论的作者来。
那篇策论是苏墨之写的,这两年他因为时局动荡经历了不少事,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天真单纯的无用书生。自从投奔义军后,他就一直在想如何在这乱世立住脚跟。可惜,义军现在需要的是行军打仗的头领而不是出谋划策的谋士,所以他在李贵那里得不到重用。
然后到了别庄以后,他发现这里才是他一直想要找的地方,所以才有了那么一篇策论。
沈凌在前面那个世界看过不少策论,苏墨之的文笔只能算得上中上,提出的建议也不算太好,不过沈凌现在急需这方面的谋士,所以她很快就召见了苏墨之。
这个时候,沈凌才发现原来苏墨之就是她之前在客栈见过的那个书生。苏墨之却对沈凌没有了印象,他侃侃而谈,将当下的局势林林总总说了一遍,劝沈凌多纳一些流民,然后开荒垦地的同时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两个建议沈凌仔细想了想以后,都接受了。
于是第二天起,别庄就在四合院的外围入口处开始施粥,同时雇佣那些闻讯赶来的流民建造围墙住宅以及开垦荒地。
不到半个月,别庄附近就聚集了几百个流民。这些流民都是听到别庄这里施粥的消息而赶到这里的,只不过中途的时候有不少人因为疾病或是饥饿走不下去,所以到达别庄这里的人不过只有当初的一半人数。
这些人到达别庄以后,就有专门的人把他们引到简陋的木棚中,然后一日三餐供给他们浓稠的糙米豆粥。
等他们这些人缓过精神以后,别庄就雇佣他们建造围墙,在四合院外围建造一层围墙,将义军所在的住宅地保护起来。围墙建好以后,便在围墙的附近建造四合院。
四合院赶在初冬之前终于全部建好了,等流民们搬进四合院以后,沈凌便命李贵从中挑选身强体健的进行军事训练。剩下那些人便送去铁匠、木匠、郭郎中那里打打下手。
当流民们全都被安排好活计投入到庄内的生活中时,严冬到了。
外面的形势也开始变得严峻。
一支发源于汉中附近的起义军在攻占了两个城镇以后,声势越来越浩大,加上适值严冬,流民饥寒交迫之下纷纷加入其中,人数一下子从几千涨到了数万之多。
京城的皇帝以及百官有些坐不住了。往常灾年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人扯起大旗起义过,后来不是被朝廷剿灭就是被招安了。但是声势和人数却从没有像这次一样浩大过。
在经过一番拉锯战后,朝廷派出了镇压义军的将领和军队。
在这之前,即使平民百姓觉得那些人趁着灾年作乱有些大逆不道,在这之后,人们绝口不提此事,反而私下里对那些官兵破口大骂。就连那些大户人家都觉得朝廷派来的官兵简直比义军还要可怕。
一方面是由于官兵内部腐化的厉害,不仅不想镇压义军,反而滥杀无辜流民谎报军功。另一方面,官兵们到达哪里,就像是蝗虫过境一样,非得将当地的那些大户人家扒一层皮下来才肯继续前进。
沈凌书房里的书桌上,天天有斥候打听过来的各种消息呈到她面前。
与李贵之前率领的义军队伍不同,从汉中附近发源的那支队伍因为人数浩荡,所以多是选择富裕的城镇下手,梅山理所当然的就被他们略过了。
本来这个事情是有利于别庄的,奈何官兵们根本不想与义军们对上。所以官兵们特地选的行进路线都是义军们不会到达的地方,这其中就包括别庄。
“根据斥候们报回来的消息,官兵不出半个月就会到达梅山县。”沈凌将斥候呈上来的消息说给李贵和苏墨之听,“你二人可有什么想法?”
李贵当先开口道:“这些狗娘养的官兵,打起仗来一个赛一个怂,搜罗起财物来却不甘落后。”他抬头看一眼沈凌,“庄主
就在别庄里的所有佃户忙着抢收地里的庄稼时,外面的局势却有些不好。
今年春天的时候,北方大部分地区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有的地方旱灾越来越严重,到秋收的季节时,地里颗粒无收。偏偏朝廷昏庸无毒,不仅不减免赋税反而变本加厉征税。一下子就激起了民愤,尤其是陕西省,一下子多出好几个起义部队。
顾家之前所在的郡城被攻破的消息传来时,所有跟着沈凌前来别庄的一众人等都不由感到了一阵后怕。
沈凌对此一点都不意外,郡城地势难守易攻,被攻破是迟早的事。当下应该好好想想如何在这乱世中立住脚跟,扩大自己的势力。
还未等她想好怎么做时,杨秉文在某天呈上来了一篇策论。策论写的是当下的时局以及别庄日后的发展,建议沈凌应该广纳四散的流民,大肆扩大别庄的耕种面积,同时训练军队守卫别庄的安全。
等到将来时机成熟,便可顺势出兵占领梅山县,然后一点点向外扩充自己的势力,将来割据一方也为未可知。
沈凌看完策论以后,觉得里面的建议提的倒是颇为中肯,就问起策论的作者来。
那篇策论是苏墨之写的,这两年他因为时局动荡经历了不少事,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天真单纯的无用书生。自从投奔义军后,他就一直在想如何在这乱世立住脚跟。可惜,义军现在需要的是行军打仗的头领而不是出谋划策的谋士,所以他在李贵那里得不到重用。
然后到了别庄以后,他发现这里才是他一直想要找的地方,所以才有了那么一篇策论。
沈凌在前面那个世界看过不少策论,苏墨之的文笔只能算得上中上,提出的建议也不算太好,不过沈凌现在急需这方面的谋士,所以她很快就召见了苏墨之。
这个时候,沈凌才发现原来苏墨之就是她之前在客栈见过的那个书生。苏墨之却对沈凌没有了印象,他侃侃而谈,将当下的局势林林总总说了一遍,劝沈凌多纳一些流民,然后开荒垦地的同时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两个建议沈凌仔细想了想以后,都接受了。
于是第二天起,别庄就在四合院的外围入口处开始施粥,同时雇佣那些闻讯赶来的流民建造围墙住宅以及开垦荒地。
不到半个月,别庄附近就聚集了几百个流民。这些流民都是听到别庄这里施粥的消息而赶到这里的,只不过中途的时候有不少人因为疾病或是饥饿走不下去,所以到达别庄这里的人不过只有当初的一半人数。
这些人到达别庄以后,就有专门的人把他们引到简陋的木棚中,然后一日三餐供给他们浓稠的糙米豆粥。
等他们这些人缓过精神以后,别庄就雇佣他们建造围墙,在四合院外围建造一层围墙,将义军所在的住宅地保护起来。围墙建好以后,便在围墙的附近建造四合院。
四合院赶在初冬之前终于全部建好了,等流民们搬进四合院以后,沈凌便命李贵从中挑选身强体健的进行军事训练。剩下那些人便送去铁匠、木匠、郭郎中那里打打下手。
当流民们全都被安排好活计投入到庄内的生活中时,严冬到了。
外面的形势也开始变得严峻。
一支发源于汉中附近的起义军在攻占了两个城镇以后,声势越来越浩大,加上适值严冬,流民饥寒交迫之下纷纷加入其中,人数一下子从几千涨到了数万之多。
京城的皇帝以及百官有些坐不住了。往常灾年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人扯起大旗起义过,后来不是被朝廷剿灭就是被招安了。但是声势和人数却从没有像这次一样浩大过。
在经过一番拉锯战后,朝廷派出了镇压义军的将领和军队。
在这之前,即使平民百姓觉得那些人趁着灾年作乱有些大逆不道,在这之后,人们绝口不提此事,反而私下里对那些官兵破口大骂。就连那些大户人家都觉得朝廷派来的官兵简直比义军还要可怕。
一方面是由于官兵内部腐化的厉害,不仅不想镇压义军,反而滥杀无辜流民谎报军功。另一方面,官兵们到达哪里,就像是蝗虫过境一样,非得将当地的那些大户人家扒一层皮下来才肯继续前进。
沈凌书房里的书桌上,天天有斥候打听过来的各种消息呈到她面前。
与李贵之前率领的义军队伍不同,从汉中附近发源的那支队伍因为人数浩荡,所以多是选择富裕的城镇下手,梅山理所当然的就被他们略过了。
本来这个事情是有利于别庄的,奈何官兵们根本不想与义军们对上。所以官兵们特地选的行进路线都是义军们不会到达的地方,这其中就包括别庄。
“根据斥候们报回来的消息,官兵不出半个月就会到达梅山县。”沈凌将斥候呈上来的消息说给李贵和苏墨之听,“你二人可有什么想法?”
李贵当先开口道:“这些狗娘养的官兵,打起仗来一个赛一个怂,搜罗起财物来却不甘落后。”他抬头看一眼沈凌,“庄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