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矿税之议(1/2)
万历四十八年二月初三,皇帝下旨,少詹事徐光启任太孙殿下的日讲官。这让很多大臣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会让太子殿下的位置更加稳固。而对朱由校来说,这是他的理想实现的重要一步,因为他觉得,徐光启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能很容易就理解他的一些想法,不管是在自然科学上还是在社会科学上。
二月初四一早,徐光启就来到了东宫。他先拜见了朱常洛,然后朱常洛派人带他来到朱由校的书房中。朱由校首先向他行礼,徐光启还礼,大家分开坐下。
徐光启道:“皇上谕旨让光启任日讲官,光启自知才疏学浅,深恐有负皇上重托,误了太孙殿下的学业。”
朱由校笑笑:“少詹事过谦了。学生以前跟着内侍识字读书,但因年幼顽皮,虽识得些字,读了些书,然不识书中之意,不明圣人之理,所以言语粗俗,俚语甚多,这是先要告之于少詹事的。”这个先要打好预防针才行,如果不小心蹦出个现代名词也可以推脱在这上面。再说他文言本就不行,虽然有朱由校的底子,但终究说得累,还不一定说得对。
“殿下年幼,喜说俚语本也正常。光启其实也很喜欢说俚语,俚语若是能让人明其意,总比之乎者也却辞不达意要来得好。”
“少詹事此言大有深意,学生也常思之。古书惜字如金只因彼时书字之不易,而今却无此虑,今人常常说话晦涩难懂,显得高深莫测,却让人觉得云山雾罩,学生才浅,觉得不足取也,故请少詹事授课之时,用浅显之语,释学生之惑。”
徐光启点头称是,心里对太孙殿下更增好感。他虽然是正经的进士出身,还做过庶吉士,但对一些人言必有典的作法是不大赞成的。他常常和老农,工匠,传教士打交道,觉得乡村俚语其实能更好地表达,且能让人更容易接受并明白。太孙小小年纪,就能明白古人的书里记载简单的原因,可见是确实自己想过了的,也确实当得上聪慧二字。
“不知少詹事对与建奴之战有何能指点学生的。”
“建奴,反判之蛮夷也,疥癣之疾,不足为患也。”
朱由校不由得奇怪起来,后金最后代明,徐光启竟然觉得只是疥癣之疾,看来科学家果然在政治军事方面不靠谱呀。其实这倒是他误会徐光启了,其实就连这时的建奴,根本没有也不敢想要灭掉明朝,因为两者在国力的各个方面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明朝人当然更不会这么想了,最多觉得不过是一股比较麻烦的叛军罢了,最后还是会被朝廷大军扫平的。
“那对付建奴,少詹事觉得应该如何做呢?”
“建奴其实要剿灭并不难,不外乎练可战之兵,造适用之火器兵甲,选一二良将,当可荡平。难的倒是到处都要用银,银从何来才是问题之重。”
“那少詹事觉得为何我大明会缺银钱?”
“光启以为,天下隐瞒田亩愈多,赋税拖欠严重,使得国用不足。”
“学生倒是觉得,还应该有别的原因。”
“不知殿下说的别的原因为何?”
“矿税收之不得法。”矿税是他的皇帝爷爷创造的,虽统名为矿税,实际远不限于矿业,两淮有盐监,广东有珠监,由内官驻于一地收税,当时人多反对。但朱由校来的那个世代普遍认识到税收是必要的。
“矿税收之不得法?殿下是赞成收矿税?”徐光启惊讶道。
“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矿税当然应该收。”
“那所谓的收之不得法又是何意?”
“矿税应该收,但不应该让内官收,也不应该象现在这样收。税收的作用,是为朝廷之各项用度,如官饷军饷,如赈灾济民,如修葺建造等等不一而足,税收当取之于民,而又用之于民。然民有贫富不均,如贫者富者交税相同,则富者无损,贫者愈贫。”
“如学生所思,开矿之人当家财甚多,开矿则愈增其财,当然应当收其税以实国库。然如今内官收矿税,不仅收开矿者之税,还乱扰民家,如欲收某家矿税,则指其屋曰其下有矿,交税则可保其屋,不交则破其家。且收税多少,来源如何,收缴多少,根本无据可查,无法可依,朝廷所得可能其中一成都未必有。天下人恶矿税者,大多为此,另有富家开矿而不欲交税,亦恶之,故天下人皆曰矿税可废,学生倒不做如此想。”
徐光启陷入沉思,他也一直是反对矿税的,因为很多矿监确实做得太过分,有太多人深受其害。但听朱由校这么一说,发现如果改变收税方法,其实矿税却是好事。他虽然是读书人,但人并不迂腐,相反他思维敏捷,很容易就想明白朱由校说的有道理。朝廷苦于银钱久矣,现在收矿税,每年可有白银五十多万两,黄金一千多两,还可以对朝廷财政稍微帮衬一下。如按朱由校的方法,矿税不减还可能增加,又能去掉扰民之处,实在是不二妙法。只是自己已年近六十,要等到太孙殿下当政,只怕是希望渺茫。不过他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想到太孙殿下只要当政,去矿税之蔽而能使国用增加,大明富强可期,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殿下此
二月初四一早,徐光启就来到了东宫。他先拜见了朱常洛,然后朱常洛派人带他来到朱由校的书房中。朱由校首先向他行礼,徐光启还礼,大家分开坐下。
徐光启道:“皇上谕旨让光启任日讲官,光启自知才疏学浅,深恐有负皇上重托,误了太孙殿下的学业。”
朱由校笑笑:“少詹事过谦了。学生以前跟着内侍识字读书,但因年幼顽皮,虽识得些字,读了些书,然不识书中之意,不明圣人之理,所以言语粗俗,俚语甚多,这是先要告之于少詹事的。”这个先要打好预防针才行,如果不小心蹦出个现代名词也可以推脱在这上面。再说他文言本就不行,虽然有朱由校的底子,但终究说得累,还不一定说得对。
“殿下年幼,喜说俚语本也正常。光启其实也很喜欢说俚语,俚语若是能让人明其意,总比之乎者也却辞不达意要来得好。”
“少詹事此言大有深意,学生也常思之。古书惜字如金只因彼时书字之不易,而今却无此虑,今人常常说话晦涩难懂,显得高深莫测,却让人觉得云山雾罩,学生才浅,觉得不足取也,故请少詹事授课之时,用浅显之语,释学生之惑。”
徐光启点头称是,心里对太孙殿下更增好感。他虽然是正经的进士出身,还做过庶吉士,但对一些人言必有典的作法是不大赞成的。他常常和老农,工匠,传教士打交道,觉得乡村俚语其实能更好地表达,且能让人更容易接受并明白。太孙小小年纪,就能明白古人的书里记载简单的原因,可见是确实自己想过了的,也确实当得上聪慧二字。
“不知少詹事对与建奴之战有何能指点学生的。”
“建奴,反判之蛮夷也,疥癣之疾,不足为患也。”
朱由校不由得奇怪起来,后金最后代明,徐光启竟然觉得只是疥癣之疾,看来科学家果然在政治军事方面不靠谱呀。其实这倒是他误会徐光启了,其实就连这时的建奴,根本没有也不敢想要灭掉明朝,因为两者在国力的各个方面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明朝人当然更不会这么想了,最多觉得不过是一股比较麻烦的叛军罢了,最后还是会被朝廷大军扫平的。
“那对付建奴,少詹事觉得应该如何做呢?”
“建奴其实要剿灭并不难,不外乎练可战之兵,造适用之火器兵甲,选一二良将,当可荡平。难的倒是到处都要用银,银从何来才是问题之重。”
“那少詹事觉得为何我大明会缺银钱?”
“光启以为,天下隐瞒田亩愈多,赋税拖欠严重,使得国用不足。”
“学生倒是觉得,还应该有别的原因。”
“不知殿下说的别的原因为何?”
“矿税收之不得法。”矿税是他的皇帝爷爷创造的,虽统名为矿税,实际远不限于矿业,两淮有盐监,广东有珠监,由内官驻于一地收税,当时人多反对。但朱由校来的那个世代普遍认识到税收是必要的。
“矿税收之不得法?殿下是赞成收矿税?”徐光启惊讶道。
“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矿税当然应该收。”
“那所谓的收之不得法又是何意?”
“矿税应该收,但不应该让内官收,也不应该象现在这样收。税收的作用,是为朝廷之各项用度,如官饷军饷,如赈灾济民,如修葺建造等等不一而足,税收当取之于民,而又用之于民。然民有贫富不均,如贫者富者交税相同,则富者无损,贫者愈贫。”
“如学生所思,开矿之人当家财甚多,开矿则愈增其财,当然应当收其税以实国库。然如今内官收矿税,不仅收开矿者之税,还乱扰民家,如欲收某家矿税,则指其屋曰其下有矿,交税则可保其屋,不交则破其家。且收税多少,来源如何,收缴多少,根本无据可查,无法可依,朝廷所得可能其中一成都未必有。天下人恶矿税者,大多为此,另有富家开矿而不欲交税,亦恶之,故天下人皆曰矿税可废,学生倒不做如此想。”
徐光启陷入沉思,他也一直是反对矿税的,因为很多矿监确实做得太过分,有太多人深受其害。但听朱由校这么一说,发现如果改变收税方法,其实矿税却是好事。他虽然是读书人,但人并不迂腐,相反他思维敏捷,很容易就想明白朱由校说的有道理。朝廷苦于银钱久矣,现在收矿税,每年可有白银五十多万两,黄金一千多两,还可以对朝廷财政稍微帮衬一下。如按朱由校的方法,矿税不减还可能增加,又能去掉扰民之处,实在是不二妙法。只是自己已年近六十,要等到太孙殿下当政,只怕是希望渺茫。不过他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想到太孙殿下只要当政,去矿税之蔽而能使国用增加,大明富强可期,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殿下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