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克虏伯73型火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73型火炮采用钢铁铸成,炮身尾部装填,炮管刻有膛线,可以发射尖锥形的爆破弹和榴散弹,爆破弹采用触发引信,最大射速一分钟三发,最大射程六千米,根据口径的不同炮身重量从一千斤到三千斤不等。

    无论从射速、射程还是重量上,都远远优于这个时代的青铜和铸铁炮。

    最为关键的是这种火炮可以发射触发引信的爆炸弹,这种炸弹可是落地产生距离爆炸的,杀伤半径能达到6到10米,要是遇上密集阵型,那真是一炸一大片了。

    所以这克虏伯73型火炮,除了黑火药的威力不行,其他的已是现代火炮的雏形了。

    如果按照克虏伯火炮的威力来跟这个时代的最先进的明朝红夷大炮对射,那万斤巨炮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而且这73火炮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重量轻,采用钢铁铸成,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炮身重量就下来了,装上轮子之后,机动性就上去了。

    就拿最重的三千斤火炮来说,装上轮子,两匹马可以很轻松的拉着到处跑。

    虽然这种火炮有点多多,但是相对于同时代发射实心圆铁弹的青铜和铸铁炮来说,制作工艺也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就是原材料钢不好生产,尽管李飞三人发明了坩埚炼钢的方法,但是产量仍然不高,要是铸造纯钢的火炮,那花费也是非常惊人的。

    所以,如果李飞三人不改进钢铁冶炼的工艺,单纯依靠坩埚炼钢,那将会成为制约73火炮的产量首要因素。

    但是好在李飞三人目前还不需要太多的火炮,铸造十门73火炮的钢铁消耗量,坩埚炼钢还能受得了。

    其次就是后装火炮闭气结构的设计,这在历史上是制约后装火炮发展的重要难点,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在解决了后装膛线枪的前提下,才发展出了后装火炮的。

    但是现在李飞等人已经解决了后装膛线枪的闭气及击发的问题,所以后装火炮的闭气和启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有将步枪的原理放大后,应用在火炮上就可以了。

    最后则是触发引信的爆炸弹的问题,有了大号手榴弹研发成功,更大口径的爆炸弹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这个触发引信。

    其实明代也有爆炸弹,但是和手榴弹类似,采用的是延迟引爆。

    延迟引爆虽然制作简单,但是炮弹射出后的爆炸时间点非常不可控,有时候炮弹在飞行过程中就会提前爆炸,或者在落地后数秒仍然没有爆炸,那样的杀伤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李飞三人需要重点研制的就是这种触发引信了,好在《与明同行》上有对这种引信的详细记载。

    李飞三人采用的触发引信是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国人发明的,是一种针刺的机械触发引信。

    这种机械引信制作简单,类似于元年式步枪的撞针击发雷汞,从而瞬间起火,引爆火药的过程。

    平时不用时可以将撞针取下,保证运输过程中的炮弹安全,作战时装上撞针,射出后,炮弹触碰地面等障碍物时自然引爆炮弹。

    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在《与明同行》一书的帮助下,李飞三人终于解决了73式火炮的各种技术难题,很快仿制的73火炮就出厂了。

    李飞三人将火炮拉到了军营后面的山上进行了第一次射击验。

    虽然有些瑕疵,但是第一次的试验效果还不错,最大射程虽然也达到了六千米,但是在没有现代机械观瞄设备的前提下,这么远的射程基本用不着。

    但是配上运用望远镜等辅助设备的专业测距技术人才后,三千米距离上的准确度还是有保障的。

    当然这样的专业测距换算人才可不好找,尽管李飞给了换算公式,但是还需要有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才行,李飞也只能先从原来的岳各庄学校里挑人了。

    但是数量有限,挑来挑去也只能找到了五六个人,而且这还引起了周曼如的强烈反对。

    按照李飞三人之前的计划,岳各庄学校前几期毕业的学生,都是要分配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的,拿来当炮兵,有点太暴殄天物了。

    但是现在是应对刘香袭击的关键时候,也只能先拿来用了。

    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将这些知识教授给炮兵,为此李飞还成立专门的炮兵队伍,建立了学习班,由三人亲自上课,以尽快的学会测距观瞄知识。

    而且由于炮兵们都是新手,射速也有待于提高,另外还有炮组成员间的配合,也需要加强联系。

    当然这些都得让时间和炮弹喂出来,光急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随着第一门73型火炮的实验成功,后续的铸炮工作也提高了效率。

    钢铁厂日夜不停的生产着熟铁和精钢,军械厂则立即进行火炮铸造和炮弹的生产,而军营的北山上则炮火阵阵,初步选拔出来一个炮兵连则在练习着实弹射击。

    经过一个月的实弹射击,有着现代观测瞄准技术的炮兵们操炮越来越熟练,准头也越来越高。

    只是因为钢铁产量受限,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